■郑州大学 王仕轶
人民币汇率的变化直接影响出口贸易,随着人民币市场化的深入推进,其汇率贬值升值波动频繁,在出口贸易中的表现更为凸显。许多学者对出口和汇率的关系进行讨论,但多数是基于国家层面的探讨,如宽口径、细化商品出口的数据等方面的研究。实际上,企业生成了巨量的微观数据,并存在异质性,鉴于此,学者不断拓展对出口和汇率研究的范畴,更注重微观视角的应用。当前,融资约束与出口间的关系备受学者关注,但人民币汇率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少有关注。本文从实证分析层面对人民币汇率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展开分析,为我国未来出口贸易提供参考。
计量模型设定
本研究主要考察企业实际有效汇率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借鉴参考现有研究成果设定计量模型为:被解释量(某企业一定时间的有效汇率)=常数项+企业有效汇率*常数项+融资能力*常数项+控制变量+企业固定效应+时间固定效应+变量对数(1),均去除变量的价格因素影响。依据已有研究成果描述企业的有效汇率,即企业有效汇率=贸易国*(即期汇率与人民币汇率比值*我国和贸易国见的价格指数的比值),并计算其与贸易额同期占比的指数值。
为保证实验结果及数据的精准与可得性,选择120个贸易国为研究对象,以企业的有效汇率变化波动情况去反映人民币贬值和升值情况。参照相关文献设定以下几个命题,分别是a:其他条件稳定不变时,升值汇率能够抑制出口,编制汇率可促进出口;b:其他条件稳定不变,缓解融资约束能促进出口贸易,加剧融资约束可抑制出口贸易;c:稳定条件不变,企业融资能力的强弱能够加剧人民币汇率对出口的影响作用;d:稳定条件不变,企业融资能力的升降对外币、对出口价格汇率的传递系数进行影响。涉及指标分别是控制变量、企业规模、生产率(全要素)、(资本)密集度,以及对象国的实际GDP的均值等控制变量。其中,企业规模与出口产品间的关系密切,本研究以企业员工人数对数衡量其规模,资本密度较大企业最有可能从事密集性的产品生产,且竞争力强。本文选择总资产和从业者数量间的比值对数对资本的密集度进行衡量。如果企业的生产率(全要素)高,则表明企业的产品质量水平也比较高,利于其产品出口。贸易对象国的经济发展总值影响出口。基于此,本文选择贸易额与总出口额间的权重、加权值等计算进口国的GDP实际值。
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取2010年~2020年我国工业企业统计数据、海关数据及CEIC数据等作为实证分析依据,数据均源自《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统计网站。
实证分析
基准回归分析
以模型公式(1)展开基准回归,分析结果:由表1发现,出口企业的有效汇率为负,提示有效汇率的增值会抑制出口;模型2中,融资能力均为正,融资能力的增强会促进出口;模型3中,有效汇率为负但融资能力为正,提示升值有效汇率会抑制出口,但融资能力的增强可促进出口;模型4中,有效汇率和融资能力的交互回归显示,有效汇率为负,但二者的交互项均为正,提示有效汇率的提高可抑制出口,融资能力的提升可降低汇率的抑制作用。此结果比较吻合命题1、2和3。
考虑控制变量的回归分析模型5中,企业的融资能力仍然是正数,每增加1个百分点的融资能力,企业出口便会提高0.189个百分点。在模型5中交互回归分析汇率和融资能力,结果见模型6,即有效汇率<0,二者的交互项>0,这说明,有效汇率的升值能够抑制出口,而其融资能力的提升则会抑制此抑制作用。有效汇率升值1%,其融资能力会提高1个百分点,升值企业有效汇率1个百分点,对企业出口的不利作用会降低0.391个百分点。分析结果见表1。
稳健性分析
因样本异常值可能影响实证结果,本研究对企业出口、有效汇率、融资能力等关键变量进行双边1%截尾,并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见表2。
稳健性分析显示,融资能力是由单个指标加总后得到的综合性指标,选择赋值法回归分析融资能力(见模型4),分析显示,有效汇率为负,交互回归为正,同基准回归结果比较一致,说明基准回归结果具有稳健性。
内生性分析
表1基准回归分析结果可能存在内生性,即:有效汇率、出口间的关系为反向因果关系,融资约束与出口间存在反向因果。
有效汇率和出口间的反向因果关系源自有效汇率波动对出口的影响,出口的变化又反过来影响其在贸易对象国中的占比,进而对有效汇率产生影响。为处理此内生问题,本研究将企业与进口国的贸易权重固定在2020年,以排除双方贸易权重受时间变化发生改变。所以,可以去除其反向影响。
处理出口和有效汇率的反向因果关系,需要提升进口有效汇率,并以此作为替代变量,从而使企业出口不影响其进口的汇率。
融资约束、出口之间的反向因果。企业融资约束得到缓解,能够推动企业更多地进口高质量中间产品,提升其出口的竞争力。企业出口的增加能够提升销售利润,促使其融资约束得到缓解。因此,本文以融资能力的变量为工具解决该问题,并依据现有研究成果中的模型展开回归分析。分析表明,企业有效汇率中的不变权重和进口汇率均<0,其与融资能力间的交互项回归仍>0,这揭示了企业的有效汇率对出口贸易具有抑制作用,但融资能力的提升能够弱化因人民币升值带来出口的负向影响。因此,基准回归中无企业出口和有效汇率之间的反向因果关系。二者通过了变量检验(弱工具)和(不可识别)工具变量检验,说明以行业和省份融资能力为工具变量的做法是有效的。
融资能力对企业出口的影响作用实证分析
相关文献认为,融资约束比较大的企业多以增加外部描述产品出口价格的汇率传递,以增加出口。因为企业的融资约束比较大时,企业要依据市场定价的办法去应对汇率冲击,企业会丧失其利润空间。因此,当增加融资约束时,要以本币去计价产品出口价格,此时企业出口价格的汇率传递系数极小。在假定的命题4中,稳定条件不改变时,融资能力的下降可以推动出口价格汇率传递系数的提升,从而提升企业的融资能力。与此同时,企业外币所标出口价的汇率传递系数就会变小。
为更好地验证此汇率传递,假定模型2的描述是:
一定时期以外币标示的出口价衡量=常数项+有效汇率+融资能力+有效汇率与融资能力交互+控制变量+企业固定效应+时间固定效应+变量对数(2)。
在出口总额中,减去企业出口总量后取对数。以不变权重对有效汇率进行回归分析,以保证实证分析具有稳健性,即模型2及模型3的工具变量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见表3。
由表3知,有效汇率>0,说明有效汇率的升值可以促使外币标示价格的提升,融资能力和有效汇率交互项<0,说明增强融资能力和人民币的汇率后,企业以外币标示的产品价格的提升幅度降低。在模型1中人民币汇率每提升1个百分点,其融资能力就会提高1个百分点,而升值人民币汇率1个百分点使外币表示产品价格增幅下降0.071个百分点。此结果与命题4结果较为吻合。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带来了外币标示产品价格的增加,抑制了企业出口,若企业融资约束较小,说明企业抵消此出口抑制的利润空间比较大,融资能力提高时,也能适度降低外币标示的价格,以增强其竞争力,降低升值人民币汇率对企业出口的负向影响。可见,企业的融资约束能够缓解汇率传递压力,缓解因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对出口的抑制作用。
结论
本研究基于2010年至2020年我国工业企业数据、海关数据针对融资约束、汇率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展开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升值企业有效汇率会抑制出口,而缓解融资约束反而推动出口,融资约束的下降会增强有效汇率抑制出口贸易的作用。此模型的稳健性较强。融资约束的缓解也能减小外币标示出口价时的汇率传递系数。
政策建议:1.人民币的汇率提升能够抑制出口,我国企业的出口汇率传递率相对高,在汇率冲击中出口贸易会面临更大的负向作用。在未来的改革中,人民币汇率的增贬要依据出口实际,并稳步而行,对汇率的影响作用进行综合考虑,控制汇率波动,降低其波动对出口企业的负向影响。
2.在企业发展中,融资约束的负向影响较大。因此,在金融改革中要提升融资的运行效率,改善信贷环境,提升融资机构服务能力,促使其不断拓展融资渠道,提升资本的配置效率,以缓解高融资成本对企业出口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