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工程学院 黄镜燕
谈心谈话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和途径,是高校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制度要求,更是高校辅导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亲和力、促进大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的有效形式。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要求,高校辅导员要经常开展谈心活动,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提升精神境界。
一、当代辅导员与学生谈心谈话现状
信息时代,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促进了信息技术重塑、知识生产、信息分发与文化传播,知识的流动与生长突破了时空限制,信息垄断被打破,知识权威逐步消解,各种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等产生了深刻影响,当代大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教师原本固有的信息优势和话语权优势受到挑战,在数字文化的冲击下尊师重教观念逐渐淡漠。特别是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以教导和灌输为主的谈心谈话教育成了辅导员和学生沟通交流的负担,单纯的传递信息型谈心谈话已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
高等教育阶段作为大学生人生规划发展的关键期,对于探寻和明确人生目标具有里程碑意义,而自我探索过程中的迷茫是学生建立长远目标的必经之路。处在迷茫困惑期的大学生一方面急需辅导员对其学业、生活、情感等提供日常指导、咨询服务等帮助;另一方面,对接收传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不高,输出式的“大道理”教导很难取得理想的育人成效。
二、对话理论的基础
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谈心谈话本质上是一场对话,而对话是语言交流和思想沟通,是人的交往方式和存在方式。随着我国民主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及国内外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高校管理中对话的价值和意义。在高校的管理实践中,各种形式的基于平等和民主的对话,形成了高校管理理念共同的价值取向。特别是谈心谈话这一本身就具有对话性质的教育手段,具有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强化情感教育、加强思想引领的重要实践意义。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百家争鸣即是对话精神和行为的历史写照,先秦时期老子思想中人与自然的对话,孔子思想中的“问—答”对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相长”等思想,王阳明的“心即理,心外无物”等都是对话思想的体现。同样,西方世界对对话也有着深刻的认识,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以问答的方式向他人寻求知识,认为哲学是人们共同探索真理的过程,并开创了以“助产术”为特征的对话教学模式,强调人与人之间在平等对话过程中不断探索真理。近现代,被誉为“对话理论之父”的马丁·布伯认为基于“我—你”关系的对话才是真正的对话,并强调对话在教育中的必要性。戴维·伯姆强调对话是主体之间思想呈现、交流、融合和分享的过程,对话的目的是实现资源共享。巴赫金认为对话是对世界的存在状态和生成过程,以及人的生存价值和状态进行审视而形成的观念体系。伽达默尔则强调通过对话实现文本作者经验思想和读者思想的融合及新意义的构建。在教育层面,著名教育学家保罗·弗莱雷强调对话是教育的根本,他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中强调,教育的本质是自由的实践,并倡导对话式教育。这些对话理论基础都为高校辅导员提升谈心谈话工作成效提供了理论指导。
三、对话理论下高校辅导员谈心谈话工作的原则
高校辅导员与学生谈心谈话关系的平等性。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对话,其具有平等性,不可能在剥夺他们话语权的人和被剥夺了话语权的人之间展开。从需要的角度看,一个人要生存就必须与他人交往,进行真正的交流,而真正的交流只有在平等的个体之间才能开展。马丁·布伯的关系本体论认为,整个世界都处于一种对话的过程中,只有“我—你”主体之间“在场”的平等对话才是最根本的对话。高校谈心谈话工作的主体是辅导员和大学生,是辅导员“我”和大学生“你”主体之间“在场”的对话,这种“我—你”之间的关系即是一种对话关系,对话的实践即是平等自由关系的生成,是双方以主体的姿态参与对话。
高校辅导员与学生谈心谈话内容的生成性。当前,我国处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社会结构急剧变化,教育形态面临深刻变革,高等教育必须为颠覆时代(VUCA World:Volatility,Uncertainty,Complexity and Ambiguity)培养不可预知的开放的人。当代大学生不再仅是一个个活的文化“载体”或者“容器”,而是作为创造与开拓现实世界的独立个体而存在。保罗·弗莱雷指出,教育是一个交互过程,教师不仅是教学者,也是与学生对话时的被教育者,学生在被教育的同时也在教人。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谈心谈话应是意义和思想的流动、共享、生成和创造,以促进彼此对世界、对社会、对他人、对自身进行反思,探索生命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实现教育的政治性与实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