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老师刘华东:点燃孩子们的科学梦

2024-03-11 15:37:25   来源:河南经济报

  ■河南经济报记者 李洪 通讯员 韩功勋

  在学校,他是“魔法”老师。“火焰掌”“单掌劈砖”“钢珠穿硬币”……原本抽象、难懂的物理原理像打开了的“盲盒”,惊喜不断,枯燥的物理课堂变得具体起来、生动起来,同学们亲身体验到了物理课的“神奇”。在校外,他是一位科普知识的推广者,投身公益科普,用热情点燃学生的科学梦。他就是周口市淮阳区淮阳中学物理老师——刘华东。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刘华东被评选为“出彩河南人”最美教师、“感动中原”年度教育人物。

  3月4日,记者见到了这位会“魔法”的老师。

  童年时的刘华东就特别喜欢钻研。当同村的小伙伴们疯玩时,他却钟情于各种机器零件,一些家用小电器经常被他拆了又装、装了又拆。家里人都说,他对电器运行原理有着浓厚的兴趣。

  “大一时,我经常待在实验室里,遇到操作不熟练的实验器材,就算不吃饭也要研究透。到了大二,我就开始主动参与研究生的实验研究,本科毕业之前还发表了两篇学术论文。”刘华东告诉记者。

  大学毕业后,刘华东毫不犹豫地选择成为一名物理教师。教学过程中,他发现很多学生在进入高中后觉得物理抽象、难懂,每到物理课,学生就无精打采。

  “学生不是考试机器,物理也不是提分工具。”刘华东说。

  为此,刘华东下功夫增加物理课的趣味性。课前,他想方设法把课本上的实验搬到现实,争取让课本上生硬的文字通过直观、有趣的实验展现在学生眼前,让枯燥的物理课堂变得具体起来、生动起来。

  在讲“动量与碰撞”的时候,刘华东让学生体验徒手劈砖和钢珠穿硬币;在讲“摩擦力”时,他让学生到运动场来一次书本拔河比赛;讲“电磁感应”时,他让学生动手自制电动机……

  “物理有做实验的特点,就应该把这个特点展现出来,如此才能把物理课上到学生心里。”一段时间后,刘华东总结出了属于他的一套教学经验。

  做实验就意味着需要耗费极大的精力,刘华东几乎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周末,甚至常常加“夜班”。“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有意义的,因为,我能从学生反复琢磨实验器材的眼神里看到光。”刘华东说。

  “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懂得了相关原理,还享受到了学习物理的乐趣——我把这个称为让文字‘动起来’、让知识‘活起来’。”刘华东说。

  2016年,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的农村中学科技馆项目落户淮阳中学。刘华东主动请缨,为这一公益项目义务服务,成为一名基层科普志愿者。除了教学,他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科技馆,潜心研究如何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如何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虽然只是志愿者身份,刘华东却乐此不疲。

  一年后,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奖励刘华东所在农村科技馆3D打印、无人机等一系列先进科普设备,这给了他很大动力,“我要让这些展品更好地发挥作用。”刘华东告诉记者。

  展品重复展示没有吸引力怎么办?他就利用身边一些常见的材料自制科普教具,钻研出一套互动性更好的实验方法,引得周边很多学校的学生前来参观、操作、体验,使更多的孩子因此受益。

  为接待参观者,他经常放弃休息时间。据不完全统计,扎根农村科技馆以来,刘华东义务服务超2100小时,接待参观人数超10万人次,开展科普讲座和培训50余场……

  作为淮阳区农村中学科技馆馆长和基层科技志愿者,刘华东感到重任在肩。截至目前,他已自发组织开展公益科普助力乡村振兴活动30余场,将优质科普资源带进乡村,启蒙更多的乡村孩子。

  当记者问及对未来有什么憧憬时,刘华东难掩激动:“我计划组建科普工作室,开发便于落地的科普课程和实验器材,让更多的科普教师参与进来,让更多的孩子对科学感兴趣,用‘科学’改变孩子们的命运。”

编辑:张茜

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河南经济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豫ICP备20230035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