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首席评论员 温献伟
“店还是那家店,人还是那拨人,老板一换、店名一改、系统一升级,之前办的卡就不能用了,商家却还诱导继续充值。”近日,有部分消费者向媒体反映,称自己遇到了一种新型骗局——“不办卡用不了优惠,办了卡又担心商家卷款跑路”。
预付式消费作为一种营销方式,既可以让消费者得到实惠,也有利于商家稳定客源,周转资金,这本是一件双赢的好事。但近年来,预付式消费屡屡引发纠纷,备受消费者诟病,成为消费领域亟待解决的一大痛点、堵点。
新闻报道中的商家“换脸”新型骗局,可谓预付式消费套路的“升级换代”,需要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倘若任由此类现象蔓延,不仅可能造成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而且更容易引发“劣币驱逐良币”效应,损害众多诚信守法的商家利益。
打击和整治预付式消费套路与骗局,在笔者看来,路径有二。其一,要积极进行源头治理,从资金、店名、经营者等环节进行全链条式监管。譬如,日前有媒体报道,北京、上海、江苏等地通报典型案例,各地大力实施“双随机、一公开”联合抽查机制,对预付式消费领域违法经营行为形成了有力震慑。其二,要与时俱进,加强研判,念好“预字诀”。监管贵在坚持,重在预防。针对可能出现的新套路、新骗局,监管部门要前移关口,预设性设置“防火墙”,不给无良商家以可乘之机。譬如,在“换脸”新型骗局中,市场监管部门是在事后查询才发现端倪。如果能够及早破除信息壁垒,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提前介入和干预,那么,等待“换脸”新套路的,只能是“此路不通”。
不过,眼下也有好消息传来:中消协日前发布《2023年预付式消费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报告》,呼吁完善预付式消费领域相关立法,强化经营者的举证责任,落实对违法经营者的信用约束和惩戒措施。笔者相信,借助“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这个重要节点,随着相关监管措施持续发力加码、落地落实,未来必将有助于逐步化解预付式消费风险,提振消费者信心,为人民群众营造更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