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时 文明祭祀,让节日更“清明”

2024-04-07 10:26:50   来源:河南经济报

  ■河南经济报记者 李媛媛

  一年一清明,一岁一追思。清明节前夕,记者走访发现,随着市民文明环保意识的增强,鲜花祭祀、书信寄哀思等方式正在取代传统祭祀方式,文明祭祀蔚然成风。

  3月30日上午,河南福寿园哀乐低回,郑州市民王女士向着公益树葬的骨灰处三鞠躬,完成了和父亲的最后告别。

  公益树葬是节地生态安葬的一种形式。当天,123个家庭来到河南福寿园,参加郑州市公益树葬活动。现场温馨庄重,家属手上系着象征思念的黄丝带,在诵读祭文、生命礼赞、敬献五谷、暖灯奉茶等追思仪式中,缅怀亲人。

  “公益树葬绿色环保,骨灰盒能降解,和骨灰融合后融入大地,让树木枝繁叶茂,就像生命在延续一样。”王女士说,早在十多年前,他们家就选择树葬仪式,将母亲的骨灰安置在这个墓园。

  清明念故人,网上寄哀思。除了鲜花祭祀、公益树葬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祭祀也迅速成为一种新的文明祭扫方式。

  “我老家是信阳的,因为清明假期比较短,来回一趟不容易,所以我都是通过‘云祭祀服务平台’微信公众号,在网上祭祀爷爷奶奶。”在深圳工作的王潇告诉记者,祭奠亲人,重在心意,“云”上追思故人也是一种悼念的方式。

  祭祀作为一种由来已久的习俗,不仅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明的缩影。

  日前,我省召开清明节祭扫工作暨殡葬改革推进会,就全面做好清明节祭扫管理工作、防范化解森林火灾风险、倡树文明殡葬新风作出安排与部署。

  “清明节期间,我们将大力推广敬献鲜花、植树纪念、集体共祭、家庭追思、踏青遥祭、经典诵读等文明低碳祭扫方式,广泛开展‘鲜花换纸钱’‘丝带寄哀思’‘时光信箱’等活动,倡导移风易俗新风尚,不断丰富清明节内涵。”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一系列活动,引导群众将追思缅怀逝者与弘扬优良家教家风有机结合起来,由实地实物祭扫转移到对逝者的精神文化传承上来。

  除此之外,我省还全面组织开展殡葬服务机构及祭扫场所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加强安全培训和应急演练,严防火灾事故发生。同时,加大移风易俗宣传力度,及时发布当地清明节祭扫服务安排和便民惠民举措,让殡葬政策和文明新风进村社、入人心。

编辑:张茜

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河南经济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豫ICP备20230035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