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4月,因早晚温差较大,较易引发呼吸道、消化道等疾病。河南省疾控中心专家提醒广大居民本月重点关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百日咳、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等疾病,有效防范传染病等健康危害事件发生。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目前,我省新冠疫情仍在较低水平波动,JN.1变异株为全省优势流行株。基础性疾病患者、老年人等高风险人群要加强疫苗接种,做好个人防护。
防护措施:
积极接种疫苗。对于没有明确感染证据、未全程接种或加强免疫的老人及有基础疾病人员和医护人员应尽快补种疫苗,尽可能采取异源序贯接种方式进行接种。
注意个人防护。居民日常出行应坚持佩戴口罩,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聚集。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勤洗手、常通风,注意休息、注重营养、增强体质。有出游需求的民众,出行前要密切关注目的地传染病疫情动态,返回后要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出现不适症状要及时就医。
合理用药,按需就诊。居民感染后,要根据自身症状严重程度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居家自我照护,减少与同住人接触,合理使用对症治疗药物,做好健康监测,如病情加重及时前往医疗机构就诊。
百日咳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点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以及咳嗽终止时伴有鸡鸣样吸气吼声。该病病程较长,未经治疗,咳嗽症状可持续2~3个月,故名“百日咳”。该病四季均可发生,但冬春两季多见。人群对百日咳普遍易感,5岁以下小儿易感性最高。一般为散发,在托儿所、幼儿园等场所亦可引起流行。
由于接种疫苗后产生的免疫力衰减和百日咳鲍特菌变异,全球很多疫苗覆盖率较高的国家出现了“百日咳再现”,发病年龄高峰从婴幼儿转移至青少年及成年人,青少年及成年人成为婴儿百日咳的主要传染源。
防护措施:
规范接种疫苗。适龄儿童应尽早并全程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的疫苗。通常疫苗接种3~5年后保护性抗体水平下降,12年后抗体几乎消失。若有流行时易感人群仍需加强接种。
做好个人防护。在流行季节,要避免去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必须前往时应做好个人防护,坚持科学佩戴口罩,与他人保持安全社交距离。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
诺如病毒是一种急性胃肠炎病毒,可通过污染的水、食物传播,也可经气溶胶吸入或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感染,牡蛎等贝类海产品和生食的蔬果类食物是引起感染的常见食品。春季为发病高峰期,易在学校和幼托机构发生聚集性疫情,主要通过生活接触传播,幼儿园、学校等教育机构要做好日常防护,加强健康监测。
防护措施:
保持个人卫生。注意勤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准备和加工食物前应正确洗手。
关注饮食饮水卫生。不吃未烧熟煮透的食物和未经消毒的奶,牡蛎等贝类海产品应深度加工后食用;水果和蔬菜食用前应认真清洗;生熟食物要分开,避免交叉污染;确保水源安全,不喝生水,桶装水的选用应符合卫生标准。
注意规范化处理。不接触病人及病人呕吐物、排泄物或其他污染物品、环境。被患者呕吐物或排泄物污染的环境及物体表面,应由经过培训的人员用含氯消毒剂或其他有效消毒剂清洗消毒。(河南省疾控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