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之交 这些疾病值得关注

2024-05-09 16:18:22   来源:河南经济报

  5月正值春夏季节交替之际,由于气温上升,湿度增加,季节性传染病感染风险较高,公众要做好防护,多病共防,确保身体健康。

  一、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发热出疹性传染病,高发人群主要是婴幼儿及儿童,尤其是5岁以下的幼儿,可引起小儿手、足、口腔及臀部等部位的疱疹;部分患者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少数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家庭预防是幼儿防病的第一道防线,熟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15字口诀是防控手足口等传染病的要诀,建议家长平日要引导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食物中毒

  5月份,肠道传染病病原菌繁殖活跃,大家要当心食源性疾病,尤其是食物中毒,其临床表现除发热、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外,还表现为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功能失调等症状。

  防控要点主要是“把好一张口”,即预防病从口入。具体来说应做到“六要”:1.饭前便后要洗手;2.买回海产品要煮熟;3.隔餐食物要热透;4.生熟食品要分开;5.出现症状要就诊;6.野生菌要慎食。

  三、登革热

  登革热在我国主要流行于南方地区,尤其是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和浙江等沿海省份。这些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合蚊虫繁殖,加之与东南亚等登革热高发区邻近,增加了输入性病例引发本土疫情的风险。

  进入5月,随着气温的稳步攀升,伊蚊开始大量孳生,这为登革热的传播和流行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需警惕登革病毒感染。

  登革热主要通过“患者—伊蚊—其他人”的途径进行传播,人与人之间一般不会直接传播疾病。目前,传播登革病毒的主要是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俗称“花蚊子”)。登革热患者或隐性感染者被伊蚊叮咬后,病毒在伊蚊体内一般需经8~10天的增殖后,才可以通过叮咬将病毒传播给其他人。

  我国人群对登革病毒普遍易感染,感染后潜伏期一般为1~14天(多数为5~9天),但也有部分人不发病(即隐性感染者)。能传播登革病毒的媒介伊蚊在我国分布广泛,病毒入境后有可能会被快速传播。

  登革热的典型症状可以归纳为“突发高热+三红征+三痛+皮疹”。1.突发高热。体温可在24~36小时内升至39或40摄氏度。2.三红征。即面、颈、胸部潮红。3.三痛。剧烈头痛、全身关节痛、肌肉酸痛。4.皮疹。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皮疹。

  在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做才能远离登革热呢?避免被蚊虫叮咬是关键!

  大家前往登革热流行区进行户外活动时,应尽量选择浅色的长袖长裤,尽可能使用驱蚊剂或其他驱蚊药物,且就算喷了驱蚊液,也尽量不要去树木多又有积水的地方。此外,预防登革热还要做好以下几项防蚊灭蚊工作。

  1.清理家中积水。比如水生植物要定期换水洗瓶(每星期至少1次),不要让花盆底盘留有积水。2.保持通风干燥。3.安装纱门纱窗。4.使用蚊帐。5.使用灭蚊虫产品。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登革热尚无特效药物,治疗的重点是控制疼痛、及时补液、预防出血,并尽早防蚊隔离。登革热患者一般预后较好,经及时治疗,基本可以康复,公众如不小心感染了登革病毒,不用过于惊慌。(刘念)

编辑:张茜

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河南经济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豫ICP备20230035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