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韩荣君 通讯员 张珂
“5月18日,来艾情谷吧,掼蛋、漂流、烧烤、音乐派对、露营应有尽有,快来‘村’游,好玩多多。”近日,宜阳县董王庄乡发出的“邀请函”在洛阳人的朋友圈不断刷屏。
“穷乡僻壤、风景少、人气低、没名头,这些要素一累加,开局就是个‘困难局’。别人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咱搞文旅靠智慧。”该乡相关负责人调侃说。
近年来,董王庄乡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构建现代化艾草产业体系,丰富“艾草之乡”文化内涵,探索实践“特色农业+康养文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多方施力,多点开花,催开“致富花”。
在宜阳,一个又一个向美蝶变的小村庄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跻身乡村文旅赛道的生动实践。
紧扣民宿、露营等热点,宜阳县先从内部“破冰”,“打扫干净屋子”再迎客,集中推动垃圾分类、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改善等人居环境痛点、难点化解;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暗访督查,围绕“月调度、季通报、年终考评”推进机制,实施问题排查、交办、整改、销号闭环管理,从试点到全域,美了“面子”,实了“里子”,凝聚了人居环境持续提升的强大合力。
目前,全县已完成闲置废弃宅基地、“空心院”整治2800余处,“一宅变四园”1456处,硬化通组通户道路11.4公里;创建市、县两级美丽乡村88个,串珠成线,连线成片,着力打造香鹿山、柳泉、韩城、莲庄等乡村振兴示范区;“三村”创建所有村全部达标,其中“示范村”45个、“精品村”10个,村村换新貌,百姓笑开颜。
村村出奇招,各展风采,探索“景区带村”“村集体自营”“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尝试开展经营获益、提供劳务获益、出售产品获益、土地流转获益、要素入股获益等利益分享机制。
因地制宜,各村根据不同禀赋、发展现状,打造专属“人设”,释放农文旅融合新活力。重点实施洛水昌谷、七彩童话动物王国、西游圣境、汉唐驿城、灵山秀水“五园”提质升级,杏花村、东韩村窑洞民宿,红赵保中医研学基地,王莽村、宜溪印象露营基地、花果山星空露营等乡村旅游打卡地“脱胎换骨”,打造省级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同时,强化运营思维,入库乡村运营人才146人、运营商26家,与运营商强强合作,让美丽乡村迈向美丽经济,精品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50万元。各村涌现出“民俗文化依托型”“生态资源依托型”“乡村民宿带动型”“景区发展带动型”“田园观光依托型”“旅游扶贫成长型”等典型发展模式,让农民不离土不离乡就地创业就业。乡村旅游渐渐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振兴乡村的特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