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评论员 温献伟
前段时间,重庆市渝北区石船镇“背篓专线”受到网友关注,很多当地菜农乘坐重庆轨道交通4号线到鱼嘴、人和、观音桥等地的农贸市场卖菜。近日,当地一家“背篓菜市”也正式开市。据了解,这是当地协调的一处防空洞,作为免费卖菜场地提供给菜农们。
如何有效利用闲置的防空洞?许多城市的做法是为人民群众提供纳凉的好去处。眼下,重庆市渝北区石船镇另辟蹊径,为菜农们“量身”打造免费卖菜场地。这种“发散思维”,想菜农之所想,急菜农之所急,彰显当地政府可贵的民生视角以及城市人性化治理思路。
据报道,当地菜农先前大多都在石船镇上卖菜,镇上人流有限,菜卖得慢,菜价也低。当地开通地铁线路之后,无形之中成就了一条可供菜农进城卖菜的“背篓专线”。正是着眼于此,当地政府顺势而为,积极协调对接闲置的防空洞,为菜农提供一处更好的经营场所。
从“背篓专线”到“背篓菜市”,菜农们的卖菜之路不断延伸的同时,也见证了当地政府始终秉持“以人为本”和“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理念。菜农们进城卖菜,既解决了“卖菜难”问题,增加了销量和收入,也极大方便了市民生活和消费。这种双赢之举,值得点赞、借鉴。
一座城市的温度,很大程度上源自城市的人性化治理。而城市人性化治理,其落脚点离不开治理的精细化、精准化。“背篓菜市”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就在于当地政府部门“背”起了情怀和责任,菜农们“背”出了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