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县市实验学校 郭姣姣
摘要:运算能力是核心素养在小学阶段唯一作为“能力”要求的行为表现。而在义务教育阶段,作业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学习基础环节,是一个知识延展的环节,亦是一个发现问题、突破难关的环节。因此,发挥作业的最大价值是强化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提升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小学数学创新作业设计为减少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和提升学生素养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创新,作业设计,运算能力,学生素养
一、引言
《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确定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运算能力是核心素养在小学阶段唯一作为“能力”要求的行为表现。如今,全社会呼吁为学生减负,提高作业设计的质量就是行而有效的方式。教师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实行“一刀切”,不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造成优生吃不饱、快不了,学困生吃不下、跟不上的现象。创新作业设计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二、研究背景
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国内许多学校和教师已经积极开展了各项相关工作,来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本文紧紧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从整体层面来设计创新型、多样化的作业,把课堂教学和课外作业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减负不减质”的目的。通过有效作业提升运算能力。通过设计多样化作业,一方面帮助学生厘清算理、培养学生对运算的兴趣;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完成各种有关的运算,提高学生素养,发展学生思维。
三、现状调查
调查学生的现状,发现学生做题受其爱好兴趣的影响,有19.6%的学生认为计算题不重要,有85.7%的学生不喜欢计算,这一方面严重影响着学生不能专心致志地进行数学学习,做题时常会顾此失彼、丢三落四。有64.3%的学生做完检查,计算时有26.8%的学生急于求成,出现莫名其妙的错误,其原因是当题目少、算式简单时易产生“轻敌”思想,当题目大、计算复杂时,又表现出不耐烦,产生厌烦情绪,常常未看清题目就匆匆动笔。还有46.4%的学生计算后忘记写答案。
四、具体做法
1.创新作业形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学生数学运算能力训练与培养,要有明确的目标和统一的要求,既要考虑全体学生,又要注重个性化的发展,要改变之前在作业布置中出现的类型单一、以基础练习类为主的作业形式,实现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的作业设计形式。作业设计类型主要包括基础类作业、综合类作业、探究类作业和实践类作业。从整体上将作业划分为三个等级,即知识理解(一级水平)、知识迁移(二级水平)、知识创新(三级水平)。设计分层作业,丰富作业的类型,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减负增效”。
基础类作业主要涉及数学核心素养的知识理解,主要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堂所学的知识,并加强巩固。
综合类作业主要涉及数学核心素养的知识迁移,从实际的生活情境中提取出数学元素,设计成情景化的问题形式。
探究类作业主要涉及数学核心素养的知识创新水平,旨在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实践类作业在学习中是不被教师和学生重视的一种作业类型,主要出现在教材中的“综合与实践”领域,是其他三种作业类型的综合应用,是知识应用的最高水平,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2.丰富作业内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单调重复的活动会导致他们产生厌烦的情绪,以及敷衍了事的态度,也就无法深入理解作业中的知识点,也可能影响学生的正常身体发育。根据学生这一特点,作业形式就要丰富起来,增加趣味性,游戏、调查、制作等都可以和数学作业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教师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将学生的兴趣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活”起来、“动”起来。比如在一年级学习《分与合》中,先让学生掌握分与合的意义,再用画画的形式巩固知识点。孩子们可以想象着画自己喜欢的物品,物品间分与合的关系让孩子画出来,比用枯燥的数字展现出来效果要好很多。又如在二年级下册“乘法口诀表”的学习内容中,掌握口诀是重要的教学目标,除了死记硬背、练习习题外,教师还可以布置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游戏活动,一个提问,一个回答,或是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制作手抄报的形式,把对应的乘法口诀写出来,这些都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生动性和趣味性。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学习起来也就信心百倍。所以,作业除了有知识性外,还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在教学中,存在学生对数学运算认识片面、缺乏兴趣、运算方法不灵活等问题,不能正确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现实生活是计算教学的归宿,当运算意义以生活场景为背景时,可以化“抽象”为“直观”。教会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引领学生学会用所学知识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3.关注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成长
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但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与数学能力的差异却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应制定数学作业设计集、课题作业案例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设计有层次的作业,让全体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可以把学生分为三个层次组,分别对应基础知识训练、综合类作业、探究类作业,学生根据自己所在层次组选择相对应的作业层次,这样既可以缓解学困生的心理压力,也可以提高中等生和优等生的创造性和自信心。
遵循“量力而行,共同提高”的原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是老师尊重学生的体现。多布置探究性与创新实践性作业,老师既关注了学生个体差异,也满足了他们不同的学习需要,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可接受性。所以,作业方式应该科学、灵活、有力度。
五、总结
本文总结了创新作业设计的方式方法,通过分析学生对学习需求度的不同,构建出系统性、层次性、自主合作等新颖有趣、富于思考的开放式作业模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教师在实践中转变作业设计观念,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在“双减”政策和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减负不减质,通过创新作业设计,改变教与学的方法,提升小学生计算能力,同时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学习中慢慢喜爱数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升学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