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贞
每年麦收前后是韭菜虫害的高发期,此时高温、少雨,小麦进入成熟期,茎秆由青转黄,害虫从小麦迁移到韭菜上,加重其危害。
平顶山市农科院、河南省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科技支撑行动计划优质蔬菜专项“露地韭菜优质高效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团队专家提醒:要加强韭菜田间管理,合理用药,减少虫害发生。
目前,对韭菜危害较为严重的主要有蓟马和潜叶蝇类害虫。蓟马4月上中旬开始危害韭菜,以成虫、若虫锉吸韭菜叶片的汁液,叶表面形成银灰色针状斑,连片形成不规则斑点或条斑,部分被吸食部位叶片会皱缩。潜叶蝇类害虫5月上中旬开始产卵危害韭菜,一般产卵部位在叶片的上部、中部,形成黄白色圆点,通常成竖列有序排列。其幼虫会危害韭菜叶片基部潜叶,蛀食叶肉,叶表形成白色蜿蜒的蛀道。这两类虫害会使处在育苗期的韭菜叶片迅速干枯,幼苗变弱,生长不良甚至死亡。
对于病虫害的防治要遵循防重于治的原则,在防治技术上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并准确用药。日常管理上要小水勤浇,可采取雾喷的方式,以增加空气湿度,减少虫害发生。平时张挂蓝板、黄板等粘虫板,做好检测预防和物理防治。发病后,用药要合理准确,虫害用药要在早上或傍晚进行,可用吡虫啉、灭蝇胺、噻虫嗪、高效氯氟氰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药剂,按说明剂量进行防治,在危害高峰期,每隔5~7天用药1次,连续用药2~3次。建议复配或交替用药,害虫对吡虫啉会产生耐药性,每茬用药不能超过两次。在喷药时,除对韭菜植株喷药外,还应对韭菜地面喷药,以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作者系河南省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科技支撑行动计划优质蔬菜专项“露地韭菜优质高效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负责人、平顶山市农科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