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马连华
悠悠白云之下,盈盈绿水之间,郑州北龙湖畔的天鹅宝宝出壳,成为郑州新晋“市民”;淇河岸边,绿竹猗猗、飞鸟成群,再现壮美景色。城市与动物同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河南空气质量良好、人居环境改善的最好证明。
PM2.5、PM10年均浓度低于国家和省定目标,优良天数多于国家目标5.7天,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6月3日,记者从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2024年河南省“六五”环境日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3年河南坚定不移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实施推动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三年行动,全面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交出耀眼“绿色答卷”
“气”质稳定向好。根据发布,2023年全省PM2.5年均浓度45.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优于国定目标3.2微克/立方米;PM10年均浓度73.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6%,优于省定目标10.2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248.1天,比上年增加5.9天,多于国定目标5.7天,三项指标改善幅度均居全国前列。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变化排名中,同比改善前20位城市我省占9个,分别为漯河市、驻马店市、鹤壁市、平顶山市、南阳市、新乡市、开封市、濮阳市、焦作市。
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3年,河南在国家考核的160个地表水水质监测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132个,占83%,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优于国定目标8个百分点;无劣Ⅴ类水质断面。国家考核的62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水质全部达到考核要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陶岔取水口及总干渠河南出境水质稳定保持Ⅱ类及以上。
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2023年,河南受污染耕地、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以及地下水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任务要求。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保持良好,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自然生态状况总体稳定。2023年河南省生态质量指数(EQI)值为55.22,生态质量等级为“二类”。
加快推进 “美丽河南”2035年基本建成
“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美丽河南’建设工作,把‘美丽中国’建设河南实践纳入河南省‘十个河南’‘十大战略’整体规划,作为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的主要内容,奋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河南’建设。”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李哲表示,省生态环境厅将充分发挥好职能作用,科学统筹谋划,加快推进“美丽河南”建设,一步一个台阶,久久为功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确保2035年“美丽河南”基本建成。
李哲介绍,确保2035年“美丽河南”基本建成,我省将加快五个方面的工作,分别是加快形成美丽建设新格局,推动《关于全面推进美丽河南建设的实施意见》尽早发布实施,加快形成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导向的“美丽河南”建设新格局;加快形成梯次推进新样板,因地制宜打造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等美丽细胞;加快形成治理攻坚新成效,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新模式,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形成齐抓共管新局面,建立健全“美丽河南”建设实施体系和推进落实机制,把建设“美丽河南”转化为全社会行为自觉。
展示“美丽河南”建设成就 培育弘扬生态文化
发布会上,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赵杰表示,6月5日,省生态环境厅将在郑州市中原龙子湖学术交流中心举办2024年“六五”环境日河南省主场活动。
活动围绕“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主题,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集中展示“美丽河南”建设成就,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动员社会各界积极投身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
与往年相比,今年“六五”环境日活动将呈现展现“美丽河南”新画卷、培育弘扬生态文化、持续深入开展全民行动三大亮点。
值得关注的是,省生态环境厅还将联合有关部门持续深入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系列活动,邀请生态环境志愿者等代表分享先进事迹和经验做法,动员更多的企业、社区、学校、个人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