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毛云生 通讯员 贾晗
风吹麦浪满地香。6月1日,在淮滨县芦集乡一望无际的麦田里,十余台联合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伴随着“隆隆”的轰鸣声,一行行金黄的麦穗被“吞”入机舱,切割、剥壳、脱粒一气呵成,秸秆随即被粉碎“吐”出来,不一会儿,饱满的麦粒就堆满了收割机的储粮仓。
“在过去,农田面积小、土地不平整,不利于收割机行驶,收割效率低,两个小时都收不完十亩地。现在通过小田并大田,一个小时就能收完30多亩地,且机收损失率也大大降低。”对于当地农机手来说,今年的收获季和往年有着不一样的体验。
在芦集乡莲花村的田埂边,种粮大户许志忠正来回踱步边查看小麦长势,边协调农机手进田收割小麦,田间的层层金色麦浪铺出了他今年增收的新希望。
“今年,我选种的是产量高、抗性强的‘扬麦30’,长势特别好,加上农田里配套的先进水肥、监控、田管系统,为我们规模化种植提供了有利的生产条件。我今年种了1000亩优质弱筋小麦,预计每亩增产180~200斤,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许志忠满脸喜悦地说。
“高标准农田建成后,我县持续推广具有优质、高产、稳产良好性状的‘扬麦15’‘扬麦30’‘郑麦103’‘郑麦113’等优势品种,弱筋小麦品质大幅提升,对比往年,今年小麦每亩增产约200斤,一季成本每亩可节省40元左右,昔日‘望天田’变成了效益倍增的高产田。”说起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好处,淮滨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刘学强感触良多。
近年来,淮滨县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在市定6.68万亩的基础上,选定芦集乡25个村全域纳入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规模增至8.09万亩。通过实施“良田+良种+良法+良机”四良融合新模式,高标准农田灌溉保证率达90%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8%以上,年农药使用量下降15%以上,每亩实现经济效益增收400元左右。
“俺把家里的十多亩地流转出去,每亩租金600元,我们还能在这里务工,每年土地租金加工资,收入可以达到两万多元,挺可观的。”芦集乡张楼村村民张磊算了算效益账。
高标准农田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也激活了村集体经济的“一池春水”。
“全乡通过小田改大、拉方直平等方式,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新增耕地1023.06亩,其中水田678.7亩;新增耕地面积大于占用耕地面积,耕地净增加295.97亩。项目实施后新增耕地和产能指标收益24905.2万元,碳汇收益1166万元,项目净收益5810万元;通过群众务工、村集体班组参与建设、政府工程建设税收返还等,带动芦集乡经济增收4566.1万元。”芦集乡党委书记孟涛说。
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产量高、生态美……截至目前,淮滨县已建成高标准农田63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5%。今年,预计小麦平均亩产将达到800斤,亩均粮食产能同比增长10%至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