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双军:让连翘成为群众致富金“药”匙

2024-06-13 10:18:09   来源:河南经济报

  ■河南经济报记者 丁光展 通讯员 张海军

  “看,这是普通连翘,这是我选育的卢氏‘连翘三号’(以下简称‘卢翘三号’)新品种。”从卢氏县横涧乡七寸村到文峪乡大石河村,从位于山顶的张双军老家到地处河川的苗圃、山坡上的种植基地,一路走来,记者不仅见识了张双军选育的连翘新品种优良特性,更是强烈地感受到这位连翘达人的赤子情怀和钻研精神。

  张双军的家在卢氏县七寸村车厂自然村,房前屋后长着很多中药材,尤以连翘居多。“连翘,有多少个品种?”“至少有几百种。”面对记者的疑惑,张双军解释:“这主要因为连翘的叶子、花朵、果实都不一样,叶子有光面、毛面,有椭圆形、长圆形,叶子颜色有深绿色、暗红色等,叶边有齐整的、有带锯齿的;花朵外形有短花、长花,花蕊有长花柱、短花柱。当然,最关键的是连翘果,有圆形、椭圆形,有大、有小,有光面、也有带浮点的……”

  张双军幼年就跑遍周边山林采药、挖药,熟知连翘等中药材药性。他清楚地知道山林里哪儿的连翘结果稠、结果大。

  “现在,对连翘产量影响最大的是倒春寒。发展连翘人工种植,当然要选择高产、抗寒、耐旱的优良品种。”张双军说。

  2016年,卢氏县吹响了脱贫攻坚大决战的“集结号”,把连翘作为富民增收的主要产业,大力扶持发展。这再次点燃了张双军的“连翘梦”,他当即转让了正在经营的小饭馆,回到老家钻研连翘种植、繁育、品种选育等技术。

  发展连翘,种苗至为关键。连翘原本是野生植物,最初只能把山上新发的连翘苗移栽到田间进行种植,但这终究不是大规模发展的良策。张双军一直在苦苦寻找高产、丰产的连翘野生品种,因为只有找到好的野生连翘母树,才能繁育出好种苗。

  张双军背上干粮跑遍了卢氏县域的山山岭岭,甚至到邻近的栾川、西峡、嵩县等地寻找野生连翘好品种母树。他还到郑州等地高校、科研院所寻求专家的帮助和指导。

  有心人,天不负。2018年深秋的一天,张双军找到了一株野生连翘优良品种母树。他如获至宝,小心翼翼剪下枝条,由此开启了选育“卢翘三号”的科研征程。

  张双军专门租了十余亩地,用于繁育野生连翘好品种,每个品种繁育一亩,分别编号,进行对比实验,从中发现“卢翘三号”品性优异。在我国中药材种植专家、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高致明的指导下,张双军加大投入力度,对“卢翘三号”一次次进行无性繁育,终于可以推广种植。

  炎炎夏日,青翘盈枝。“卢翘三号”的长势让人眼前一亮,连翘果长约一寸,是普通连翘的2~3倍,果子像葡萄,与普通连翘果有着很大的不同。

  张双军说:“这个品种当年新发的嫩枝条,每个叶间结节都是深红色,这是它最明显的表征。”

  为大规模繁育“卢翘三号”种苗,张双军自学了嫁接、扦插等技术,租用200多亩土地,购买水泵等农业机械,实行水肥一体化管理,还聘用二三十名工人,不断扩大规模,进行标准化育苗。

  为提高扦插育苗的成活率,张双军反复进行试验。他采用卢氏沙质土壤与腐殖土搭配、购买营养基质及土地深翻等方法,所育苗木长势好、结果快。他所育的两年生苗木,当年秋冬栽植后,第二年就能挂果,5年就能进入盛果期,让连翘成了群众致富的金“药”匙。

  近年来,张双军所育的“卢翘三号”种苗,逐步推广,名气渐长。目前,全县人工种植连翘60余万亩,连翘资源总量达到200余万亩,打造了5个万亩连翘精品基地和34个千亩连翘精品基地。

  随着卢氏连翘的声名鹊起,当地许多像张双军一样的连翘经营户,分别在连翘育苗、连翘种植、连翘购销等方面起着示范引领作用,为助力卢氏连翘产业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

编辑:张茜

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河南经济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豫ICP备20230035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