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一村一品”共绘乡村振兴好“丰”

2024-06-15 11:09:49   来源:河南经济报

  ■河南经济报记者 吉娜 通讯员 宋乐义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一村一品”村域特色产业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基础支撑,也是乡村产业兴旺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汝州市在探索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结合本地资源,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聚焦产业兴旺,依托自然禀赋,突出“一村一品”主题特色,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强化服务,为产业发展搭建平台

  “上世纪70年代以前,红薯粉条还是稀罕物,群众只有在过年或者重大节庆日时才会食用。走亲、访友时带上一些感觉颇有面子。”该市庙下镇小寨村党总支书记陈爱国介绍说,制作纯手工红薯粉条是小寨村的传统产业,以前都是各家各户小作坊制做,“各自为政”不成规模,而且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也会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

  2019年,小寨村依托河南省第二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汝州市甘薯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的区位优势,成立汝硒薯业科创园,围绕延伸甘薯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通供应链,集聚资源要素,做强做大甘薯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逐步形成了甘薯育苗、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格局。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整改下,我们的甘薯产业逐渐形成规模。政府还出资为庙下镇建设了污水处理厂产业配套设施,让我们的甘薯深加工产业实现了进一步的发展壮大。”陈爱国告诉记者。

  现在的汝硒薯业园区内甘薯种植基础牢固,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76家,家庭农场20个,甘薯种植面积达5.3万余亩,年产鲜薯14.84万吨。甘薯加工优势明显,现有包括河南东都实业有限公司等73家庙下镇域规模以上粉厂入驻,甘薯加工产品“三粉”年产量达到18万吨,生产销售产品品种达64种(个),年产值19.5亿元,带动从业人员9000余人。该园区已成为河南省最大的甘薯加工生产基地和豫西重要的农副产品集散地。

  近年来,汝州市强化服务,为产业发展搭建平台。建立企业联络员制度,选派37名副科级干部对全市37个重点农业企业进行一对一服务。先后培育成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15家、市级28家;省级产业化联合体3家;县级及以上示范主体121家。

  突出特色,加快提升产业综合效益

  “拾榴花果山”牌软籽石榴产自该市焦村镇水沟村的汝州市士博生态园,现已成为汝州市特色农产品的一张靓丽名片。

  据该生态园负责人戴凯华介绍,园区出产的软籽石榴, 具有粒大多汁、晶莹剔透、脆甜爽口、便于储运等特点,连续多年通过国家权威机构检测,农残、重金属含量全部达标,并被央视7套“乡约”栏目多次报道。

  2014年,戴凯华夫妇在多次考察地理位置和环境后,决定在水沟村基本荒废的山坡上流转土地种植软籽石榴,经过多年的发展,从刚开始的200亩发展到了现在的1500余亩,种植石榴16万余株。

  该园区在政府相关农业资金和政策的支持下,目前配套安装有智能化气象监测预报系统、自动化喷滴管系统、可视化高清监控系统;创立了林下种牧草、养大雁、乌鸡生态循环种养模式;采用自育苗木、全园消毒、生物防治、杀虫灯杀虫、掏花丝、去针刺、全园套袋防虫治虫、疏花疏果控产等传统生态种植技术,产出的石榴果实现了不打农药、不施化肥。

  为突出“一村一品”特色,汝州市加快提升产业综合效益,初步形成东蔬、北林、南牧、西粉的农业产业布局。目前,大峪镇发展花椒种植1.5万亩,焦村镇发展软籽石榴2000亩、桑树种植3000亩,初步形成集桑树种植、养蚕、桑产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桑蚕产业。依托庙下镇“三粉”产业基础和优势,发展集甘薯种植、加工、仓储、物流、销售于一体的“三粉”加工基地。

  规划引领,科学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根据“两山夹一川”地形地势特征,该市编制了现代农业顶层设计和执行方案,确立了打造以都市休闲观光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推动农业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变、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变。按照产业、村庄、土地、公共服务、生态“五规合一”的要求,编制完成了15个乡镇的总体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为乡镇产业发展打下基础。

  目前,汝州市发展以“十大产业”为主的现代农业产业,大力推动“一村一品”,先后发展优质强筋小麦15万亩、优质花生10.5万亩、脱毒红薯6.7万亩、优质果蔬13万亩,发展花椒种植1.5万亩、林果种植16万亩、桑蚕种植3000亩。全市459个行政村中,初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产业特色的专业村35个。

  据悉,该市先后成功创建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市、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和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县,焦村镇水沟村、纸坊镇中王村被认证为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庙下镇小寨村被认证为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

编辑:张茜

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河南经济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豫ICP备20230035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