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评论员 温献伟
高薪聘请了销售精英和团队,业绩不仅没有任何提升,反而陷入了劳动纠纷之中。这是上海数百家企业近期经历的糟心事。直到警方介入,这些公司才明白,原来他们遭遇了“职业骗薪”。
近年来,随着反诈宣传的深入普及,企业和个人防范诈骗的意识不断增强,很多骗术已经没有生存市场。然而,骗子无孔不入。较之老套路的骗术,“职业骗薪”行为却可谓更具欺骗性和隐蔽性。这种“真入职、假工作”的套路,给予骗子较大的“回旋余地”,很容易让企业陷入劳动纠纷的泥潭。倘若不是警方及时介入,骗子的“画皮”或将很难剥除。
其实,“职业骗薪”行为并非高深莫测。诈骗分子往往通过杜撰光鲜履历,诸如高学历、海归背景等,再编造职场成功案例,吹嘘和承诺耀眼“工作业绩”,高大上的“人设”由此建立。不过,如果企业在招揽人才之时能够审慎调查,严把核实关口,如此骗术可能也就无法得逞。
数百家企业遭遇“职业骗薪”,反映出一些共性问题。企业的发展壮大,人才固然是关键。但是,招揽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不少企业出于“贴金”心理,往往重“量”不重“质”。特别是一些企业急功近利、忙于追求短期效益,这就给诈骗分子以可乘之机。更深层的问题在于,由于缺少政府部门牵线搭桥,很多企业都没有一套完善的、科学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导致企业人才招聘、评价机制沦为“急就章”式的“想当然”。
因此,有效防范“职业骗薪”新套路,需要政府部门和企业形成合力。政府部门要多多关心企业发展,特别是在人才引进方面给予政策指导和扶持。企业要摒弃狭隘的人才引进观念,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和用工考核机制,要对天花乱坠的“话术”吹嘘保持足够的警惕,积极开展背调,严把审核关口,让诈骗分子无隙可钻、无机可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