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许逸颖
粮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关乎着国运民生。新发展阶段,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机遇和挑战,粮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已关乎到国计民生、国家安全和民族复兴,影响着应变局、开新局、稳大局的国家举措。推动粮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秉持新发展理念,做好科技创新,进行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提升粮食产量和品质,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满足人民群众粮食多样化、绿色化和品质化需求,才能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一、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科技兴农
生产力是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粮食生产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便是人所掌握的科学技术,粮食生产的好坏取决于掌握科学技术的农民与作为生产资料的土地能否有效结合。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学技术真正要发挥作用,必须要被劳动者所掌握并真正运用于生产过程。
科技创新极大推动了粮食产业的发展。纵观我国粮食产业发展史,科学技术先后经历了与作为生产资料的土地结合、与作为生产工具的农耕和水利工具的结合、与作为生产成果的粮食的结合过程,极大地推动了粮食产业的发展。新民主主义时期,以实现耕者有其田为目标,农民的种植技术有效地作用于土地,实现了让大家有饭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发展集体经济,大兴农田水利,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并不断推进农耕和水利工具的技术创新,显著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持续增加了粮食产量,确保人民能够充分解决温饱问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提倡科学种田,农民科技水平的提高及科学种植不断提高粮食的产量和质量,能够让大家吃得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实行粮食产业的多品种、多样化发展,重点是将人们掌握的先进技术融入粮食的种源培育、生产加工、储存供应以及技术培训等方面,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能够让大家吃得质量高。
科技创新促进了粮食产业的升级。粮食的高质量发展就是要优产优加优购优储,既要提高粮食产量,又要提高粮食储存、流转效率,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提高种粮收益。粮食初加工和精深加工的技术升级,推动了粮食加工产业的发展模式从数量扩张转向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质量和效益,促进了传统粮食加工产业向新兴粮食加工产业的转变,提高了粮油加工副产物的利用效率,减少了资源浪费,降低了企业的环保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综合效益;信息、生物、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可以推动粮食产业的发展,提高粮食流通效率、产品附加值,改善安全储存条件,实现粮食流通监督管理精准化,丰富和完善我国储粮生态理论。加快建立适应高产高效、优质生态、绿色安全的农业发展需求的技术体系,将先进的技术融入粮食的种源培育、生产加工、储存供应以及技术培训等方面,才能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及效益,这将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产生极深远的影响。
农民科技素质助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要通过提高种地集约经营、规模经营、社会化服务水平富裕农民,让农民有掌握科学技术的基础;通过把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重大战略,形成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队伍;政府要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为农民创造良好的务农条件和环境。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聚力培养农业人才,才能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到实处,才能确保农业经营的盈利性,改善农民的职业形象和前途,让农村成为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推动农业全面提升、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二、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式在于绿色兴农
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就是粮食生产、粮食企业、粮食产业的协同绿色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优粮优产,提升粮食种植绿色化、生态化品质;既要持续稳定耕地面积,提升耕地质量,推广先进技术,全面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又要推进农业减排,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粮食的高质量发展是一个以高质量的生产为基础、高质量的企业为载体、高质量的产业为平台,通过实现产量与质量协调发展、企业与农户绿色发展、产业与产业融合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过程。
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因地制宜发展适合地区特点的农业、畜牧业和林业,持续构建农业生产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宜的产业生产新格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地制宜推广节水、节肥、节药等节约型农业技术,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产品和技术,提高农作物废物利用率;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生产;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稳步推进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大力培育农产品品牌。
加强农业生态保护。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协同推进农业生态资源保护修复,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巩固退耕还林还草、退田还湖还湿、退围还滩还海成果。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在重点水域实施休渔禁渔政策,完善森林、湿地等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推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循环的可持续生产方式,实现生产过程减损。积极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建立现代化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为农户提供科学储粮的技术培训和服务,降低产后损失。完善政策法规,加强宣传教育,反对餐饮浪费,推行节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三、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在于满足美好生活的需要
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保障,要注重粮食产业创新升级、优化粮食生产结构,提高粮食产品的丰富多样性和优质安全性,深化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粮食产业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在于满足多元化粮食消费需求。粮食的高质量发展就是要优加优销,提高粮食食品的品类和质量,满足粮食食品的多元化消费需求,满足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一是要提高粮食食品的品类,既要保持不同地域不同粮食品类种植,又要增加优质粮油的生产,同时加工供应多种类多层次的粮油品种,才能够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二是要生产高质量的粮食产品,高质量的粮食产品并不是高端产品,粮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快粮食产购储加销各环节的转型升级,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优种、优产、优加、优销的方式提高粮食产品的品质,打造粮食品牌,提高粮食产业层次和质量。三是要引导科学消费粮食,在进行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也要加强需求侧管理,弘扬传统粮食文化,合理搭配膳食结构,建立科学的粮食消费观。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在于满足食物结构需求。食物结构的需求的前提便是多元化实物供给,一是利用粮食加工技术和生物技术,开发各种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优化产品结构,推动食物需求侧改革,满足各类食物需求;二是整合种植、加工、销售的粮食产业,构建一体化、多元化发展路径,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人们对食物消费多元化的新需求;三是建立生物技术研发的生物产业,利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为人们提供热量高、蛋白质含量高的新产品,满足人们食物高品质、多样化的需求。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在于满足粮食品质需求。粮食生产力已解决了吃饱的问题,现在人们更加关注粮食的质量和安全,追求粮食的品质。一是优化粮食产购储加销环节,注重便捷化、精细化、个性化的供给服务,满足消费者吃得好和吃得便利的需求;二是打造绿色粮食品牌,提升粮食品质,满足人们对粮食的品牌化、绿色化需求;三是构建信息化技术宣传平台,粮食生产者和经营者在提升粮食品质和品牌打造的同时,开展粮食生产和储粮过程的宣传,实现粮食生产全链条的标准化过程追溯,让人们吃得放心、吃得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