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粉里的大产业

2024-07-15 10:21:59   来源:河南经济报

  ■河南经济报记者 吉娜 通讯员 吴改红 郭营战

  夏日炎炎,位于汝州市区街头的一家人气火爆的甘薯粉店里人头攒动。店内,食客们或独自一人,或三五成群,围着一碗香气扑鼻的甘薯粉大快朵颐。

  “真的是从小吃到大,百吃不厌。离家近一年了,最想念的就是这口粉的味道了。”食客李俊晓告诉记者,她今天刚从外地回来,顾不上休息就拉着好姐妹来这里“嗦粉”。

  对很多离家已久的汝州人来说,小小的一碗粉里盛着满满的家乡味道。汝州多山地丘陵,甘薯种植的历史由来已久,日常上桌的食物里,由甘薯制作而成的馒头、粉面占有一席之地。

  一碗粉连着一个产业。近年来,汝州市坚持围绕“小甘薯”来做“大文章”,深入挖掘甘薯产业传统优势,依托庙下镇、夏店镇、陵头镇等乡镇种植加工基地优势,建成甘薯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辐射全市发展甘薯种植10万亩。同时,集聚资源要素,做强做大甘薯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逐步形成了甘薯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格局。

  在汝州市甘薯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内,从种苗培育到甘薯种植,再到蓬勃发展的“三粉”(粉条、粉面、粉丝)产业正向“新”而行,汝州市委、市政府围绕甘薯全产业链培优升级,以“五个着力”逐步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着力构建优质甘薯生产体系。加强与河南科技大学合作,建成优质甘薯脱毒种苗中心,发展脱毒甘薯种苗基地400亩。引导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优质甘薯规模化种植基地7万余亩,带动种植甘薯面积11万亩,优质甘薯供应能力显著增强。

  着力构建绿色农产品加工体系。以东都、康隆等龙头企业为基础,组建庙下镇甘薯加工联合组织,通过统一原材料供应、统一加工生产标准,对现有甘薯加工企业进行集中管理。同时,建设污水处理厂,完善淀粉加工、粉条生产等企业环保设施。

  着力构建专业化市场物流体系。统筹甘薯加工仓储基地,建成甘薯制品仓储物流中心1个。加快拓展甘薯粉制品市场,开设粉条、粉面、粉丝等专用门店十余家;打造甘薯主题公园1座,建设甘薯制品展厅,展示甘薯产品50余种。同时,搭建电商平台,助力甘薯产品线上销售、直播销售。

  着力构建现代科技创新体系。利用河南科技大学甘薯产业研究院技术力量,建设甘薯品种展示田50亩,引进试验示范品种37个。与河南工业大学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设立甘薯粉制品实验室,定量分析加工的粉制品质量;改造传统甘薯加工工艺,研究开发甘薯加工设备。邀请河南科技大学专家进行专题培训,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500人,催生甘薯种植大户300余户。

  着力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积极改进甘薯生产方式,建设绿色甘薯种植基地8个;建设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智能监管与全程追溯管理平台,新设立农产品质量监控点12个,甘薯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全程可追溯;增加甘薯产品抽检频次,全年确定市级农药残留快速定性检测样品1000个,定量检测样品100个,产品合格率达100%;加大品牌推介力度,累计培育产品品牌63个,汝州甘薯、汝州粉条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截至目前,汝州市累计培育甘薯加工企业73家,年产量25万吨,产品种类63个,年产值30亿元,打造了“东都”“三阳”等多个知名品牌。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全区域创建、全链条提升的要求,补齐甘薯淀粉加工产业链条,让‘三粉’产业进一步做优做强,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汝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焦慧涛说。

编辑:张茜

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河南经济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豫ICP备20230035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