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马君珂
“现在,国家的政策真是太好了,省农科院的专家送来了香菇加工技术,让我们少走了弯路。如今我建起了工厂,带富了一方乡亲,大家的日子越来越好了。”这是7月10日在嵩县召开的河南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科技支撑行动计划优质食用菌专项“香菇减损增值技术示范”培训会期间,洛阳福源达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小黑说的一番话。
炎夏酷暑,嵩县的天空雨丝细细碎碎,一阵一阵,随风飘忽。10日上午,培训会在嵩县水天一色、雄浑壮观的陆浑水库附近召开。本次培训会由河南省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中心、嵩县农业农村局联合主办,洛阳福源达食品有限公司、河南展宏菌业有限公司、嵩县食用菌协会、洛阳菘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洛阳双惠菌业有限公司承办。河南省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中心主任万景瑞,嵩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占超,河南省农科院长垣分院副院长孙文喜,河南省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中心保鲜与加工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王安建和副研究员李顺峰,以及嵩县食用菌企业管理岗位人员、技术人员,嵩县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50余人参加了本次培训会。
在开班仪式上,万景瑞说:“嵩县食用菌产业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近年来,嵩县县委、县政府将食用菌产业打造成强县富民的主导产业,嵩县食用菌产能位居河南省食用菌生产县第四位。省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中心保鲜与加工研究团队多年来致力于食用菌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应用,在食用菌保鲜、深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食用菌基质高效灭菌、菌糠合理化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此次培训目的在于推动科研成果在实践中得以转化,为食用菌从业人员提升技能增砖添瓦,为嵩县食用菌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王占超在开班仪式上表示:“近年来,在省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与帮助下,嵩县涌现了一批深加工企业,风味菇片、果蔬脆片等产品先后上市,提升了食用菌精深加工产业的实力,带动了当地群众就业增收,促进全县食用菌产业健康、良性发展。食用菌作为嵩县支柱产业之一,近些年,在省农科院‘四优四化’及河南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科技支撑行动计划优质食用菌专项的支持下,省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中心在全县实施多项食用菌保鲜与加工方面的项目,促进三产融合、三链同构,加强食用菌保鲜与加工技术集成应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为嵩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针对嵩县食用菌产业在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保鲜与加工技术缺失等问题,王安建和李顺峰分别以《食用菌减损增值技术及应用》和《食用菌保鲜技术》为题,对与会人员进行了培训。大家听得津津有味,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王安建表示,食用菌减损增值技术的重要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延长保鲜期和扩大推广范围,可延长食用菌的货架期和保鲜期。同时,初加工和深加工技术可以将食用菌制成多样化的产品,延长保质期,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其次,增值技术通过技术创新、生物活性物质提取和新产品开发等手段,提高了食用菌的附加值和利润空间。再次,减损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负荷,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最后,食用菌减损增值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可以带动农村地区的食用菌产业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和就业机会。同时,新的加工技术和产品开发也为农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和经济增长点。
10日下午,与会人员来到由河南省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中心保鲜与加工研究团队帮扶企业——洛阳福源达食品有限公司参观。
在山清水秀的嵩县黄庄乡油坊村,记者采访了洛阳福源达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小黑,于是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据了解,2020年王小黑还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菇农。当时,在种植蘑菇的过程中,他时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却束手无策。例如,蘑菇采摘后仍是活的生命有机体,进行着旺盛的生理代谢,容易失水、开伞、褐变、腐烂或产生异味等。由于蘑菇的保鲜期太短,一些收购的商人会大大压低价格,“菇贱伤农”事件时常发生。就在他一筹莫展之际,河南省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中心王安建研究团队为他带来了良策。
经过考察,王小黑决定成立一家香菇加工企业,这样就算蘑菇保鲜期再短也不用怕了,因为香菇变成了开袋即食的方便食品,保质期很长。而且通过深加工,为残次菇也打开了销路,由原来的3元/千克提高到10元/千克,可大大提高菌菇附加值及菇农收益。
事不宜迟!2020年春天,企业筹备工作展开,从QS证办理、选厂址、厂房规划到设备选型、工艺建立及优化、配方调试、产品包装等,王安建研究团队都全程参与。2021年1月,团队成员崔国梅更是一个月驻扎在洛阳福源达食品有限公司进行产品及生产线调试,最终“菇力鲜”牌香菇深加工产品成功上市,目前年产值达数百万元。
这只是河南省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中心保鲜与加工研究团队扶植的企业中的一个代表。嵩县食用菌加工企业以初加工产品为主,生产链条较短,企业竞争力不强,深加工产品存在色泽褐变、质构劣变、风味寡淡等质量短板。针对上述问题,王安建研究团队通过多次实验,逐一解决了上述制约企业发展的痛点、堵点问题,为企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不仅在食用菌加工方面,在鲜食用菌保鲜方面,王安建研究团队也作出了很多努力。为了延长新鲜食用菌的保鲜期,降低采后损失,团队成员根据香菇等食用菌生理代谢特点,示范推广香菇的采收标准、采收技术、预冷技术和气调储藏技术,筛选绿色保鲜剂,并开发适宜的贮运保鲜包装,将香菇鲜品损耗降低5%以上,保鲜期延长为20天以上。此外,结合企业需求,王安建研究团队还开发了香菇小包装保鲜技术,使香菇保鲜期达到30天,接近0损耗。该项技术让当地菇农收入更加稳定,促进了嵩县食用菌产业的良性发展。
记者了解到,到洛阳福源达食品有限公司上班的都是45岁以上的人群,其中80%是妇女。之前,她们经常没有事做,没有收入来源,现在上了班,成了工人,一年能有1万~3万元的收入。手头宽裕了,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收获了满满的幸福。
油坊村村民高全(化名),几年前离异,他要照顾三个孩子,没法出门挣钱,日子过得捉襟见肘。洛阳福源达食品有限公司成立后,他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现在盖起了新房,日子一天比一天甜。
王安建表示,有了嵩县、西峡县的成功经验,下一步,我们打算把香菇保鲜、减损技术在更大的范围进行普及,使更多菇农受益,为全省食用菌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和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