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峡县直幼儿园 梅玉静
《3-6岁儿童学习与进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从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的角度来看,课程游戏化是非常有意义且有必要的,不仅能使课程内容更加生动有趣,促进幼儿健康发展,还可以锻炼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从而提高课程实践水平。
更新教育理念,让游戏教学有趣有益
教师要经常关注优秀儿童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学习优秀的游戏教育案例,将学到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游戏的愉悦性和教学的专业性高度融合统一。课程游戏化强调在课程中要突出体现游戏精神,充分开发和利用教材中的游戏元素,在教学活动中自觉引入游戏,使非游戏活动游戏化,在游戏的过程中丰富教学内容。例如,体育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可以让学生进行集体表演,在游戏中尽情活动,锻炼他们的跑步能力和反应能力;音乐游戏“找小猫”不仅能锻炼幼儿的音乐天赋,还能使幼儿的自控力得到提高。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用心思考,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场景,灵活设计有趣又有益的游戏,让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让整个教学活动趣中有味。
丰富游戏形式,让游戏教学有滋有味
游戏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幼儿教师要注意拓宽游戏的渠道,丰富游戏的方式,增加游戏的道具,使游戏更加多样化、多层次,从而寓教于乐、寓学于乐。比如,小班幼儿年龄小,注意力不够集中,可以选择像“吹泡泡”这样小型的游戏;中班的幼儿反应和理解能力稍好一些,可以增加一些互动性强的游戏,利用团体游戏增加幼儿的交往能力;大班的幼儿更加喜欢探索一些新鲜事物,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出去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等,让幼儿体验快乐的同时,助其增长见识,满足其对这个新鲜世界的好奇心。多样化的游戏可以更好地推动幼儿对知识获取能力的提升,在尽情游戏中有所乐、有所学、有所得,让幼儿的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
创设适当情境,让游戏教学有声有色
教师可以通过比赛、多媒体辅助或现场演示等方式,设定别开生面的游戏情境,让幼儿有“身临其境”之感,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以及幼儿的责任感和自主探究精神,实现对幼儿精神层面的引领和行为习惯的塑造。如,教师可在园内举行以“走进超市”为主题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将自己平时在家玩的玩具带到幼儿园,由教师统一在幼儿园内进行分类摆放,幼儿在游戏中分角色充当“顾客”及“店员”,对物品进行买卖,在此过程中,学会与人沟通交流,并了解超市的工作性质及内容。通过类似这样的真实生活场景的模拟再现,让游戏化教学显得有声有色,既加深了学生的生活体验,也有利于幼儿良好行为模式的建立,当他们将所学所得回归应用于真实生活时,就会利用自己所知道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视评价引导,让游戏教学有始有终
结合游戏过程与结果展开教育评价是游戏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幼儿时期的孩子更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教师在课堂结束时肯定他们的努力和进步,会激发他们的学习信心和积极性,使幼儿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建立积极的心理期待。首先,教师要确定游戏教学评价内容,明白究竟要评什么,进而确定评价的目标、游戏教学内容、幼儿游戏行为和教师的指导行为,以形成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其次,要确定游戏教学评价的标准,即根据孩子与教师在游戏中的表现,做出衡量和比照,分析游戏教学的实现效果,明确教学中存在的优点以及偏离,为下一步的教学纠正和优化提供参考。最后,对孩子和教师在游戏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引导幼儿更加主动地参与游戏,也促进教师进行自我反思改进,使游戏教学有始有终,确保游戏教学的最佳效果。
总之,游戏是幼儿学习的主导活动,是他们认识世界、发展身心的重要途径。作为幼儿教师,要不断更新理念,丰富游戏形式,积极创设情境,重视游戏评价,将游戏活动与课程教学智慧融合,努力为幼儿营造快乐和谐的游戏气氛,使师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乐教乐学、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