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谷太磊 通讯员 刘亚飞
济源获批建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至今,坚决扛起走在前、作示范的使命,坚定信心、勇毅前行,凝聚全区上下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推进“十大建设”,经济发展持续稳中向好,示范之路越走越宽,示范底气越来越足,示范成果愈发彰显。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济源生产总值增长5.5%。1至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9%,居全省第4位;工业用电量增长10.1%,居全省第4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高于全省6.1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5.2亿元,税收占比75%以上,居全省前3位。
项目建设洪波涌起
经济发展靠产业,产业支撑靠项目。
济源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围绕项目干,加大重点项目谋划推进力度,滚动实施“三个一批”不松懈,项目落地、建设、投产速度不断刷新纪录。
夏阳酷暑。豫光金铅再生铅闭合生产线项目建设力度不减。该项目总投资4.17亿元,主要建设年处理54万吨废铅蓄电池综合回收利用生产线和年产9万吨高性能铅基合金生产线。截至目前,电池地仓车间、综合处理车间土建、屋架屋面、核心设备施工已完成七成以上。
今年以来,济源实施省重点项目20个,总投资50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02亿元,目前完成投资56亿元;实施市重点项目171个,总投资124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87亿元,完成投资135亿元。第12期“三个一批”在库项目115个,总投资75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95亿元,截至目前完成投资128亿元。
产业链是经济运行的核心,决定着产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济源紧紧围绕产业链谋划实施项目,进一步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构筑产业核心竞争优势。
围绕我省“7+28+N”产业链群建设,济源深入实施“332”千百亿产业集群培育工程,扎实推进“十百千”企业培育提升行动,因地制宜着力打造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先进钢铁材料、先进化工材料等8个产业链群。有色金属产业集群超1500亿元、钢产品深加工及装备制造和现代化工产业集群向千亿级迈进的发展势头、支撑作用愈发强劲。
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
6月24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济源企业获得两项国家科技奖励,取得历史突破。
其中,豫光集团参与完成的“新一代绿色高效提炼稀贵金属技术及应用”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技术的应用,攻克了复杂稀贵金属合金真空气化分离技术难关,开辟了绿色高效短流程生产稀贵金属新途径,不仅为济源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生动力,也对推动世界稀贵金属生产技术的更迭换代产生重大影响。
同获殊荣的河南优克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参与完成“高性能铜及贵金属丝线材关键制备加工技术与应用”,一举打破了日本、德国企业的技术垄断,实现了我国重点领域急需的集成电路键合线、高保真音视频线、高端数据传输线等关键导体材料的国产化。
豫光集团和河南优克电子材料有限公司的获奖,是济源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缩影。
传统产业提质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济源坚持向“新”而行,努力在传统优势产业中挖掘新质生产力,在新兴产业中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未来产业中培育新质生产力,以新质生产力全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经济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消费信心持续提振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畅通大循环的关键环节,是城市充满活力的象征。
聚焦稳经济、促消费、惠民生,济源认真落实国家、省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各项政策措施,稳定传统消费,创造新型消费,全面释放消费活力、激发消费潜力,着力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城市处处散发出浓浓“烟火气”。
为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济源出台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14项措施,着力做好房地产领域保稳定保交付工作,房地产开发投资高于全省10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33个在建房地产项目总体平稳,5个楼盘顺利交付。
济源精准施策,积极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制定出台总体实施方案和5个配套行动方案、1个财政激励政策,整合统筹各类资金18.8亿元,有力带动消费。
文旅是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领域。济源充分发挥文旅资源禀赋优势,全力推动王屋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举办王屋山旅游节、中国公路自行车职业联赛等文旅活动和赛事21场次,花石、原庄、小羊湖景区等乡村旅游频繁出圈,精品民宿、温泉养生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今年以来共接待游客843.6万人次,增长33.2%;实现旅游总收入32.18亿元,增长69.4%。
如今,市民的“钱袋子”更鼓,消费才更有底气。济源将打造地标商圈、特色街区作为惠民生、暖民心、促消费的重要举措和有力抓手,重点布局“夜经济”集聚区,为广大市民提供了就业增收和多元消费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