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郭俊娟 通讯员 胡喜贵 文/图
河南科技学院茹振钢教授团队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4年全国夏粮产量的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夏粮总产量达到2995.6亿斤,较上年增长2.5%,实现了夏粮的连续丰收。河南是全国小麦主产区,小麦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还多,小麦种植面积、单产、总产均居全国第一。全省夏粮播种面积稳定在8500万亩以上,单产每亩889.16斤,较上年增加56.9斤;总产757.14亿斤,较上年增加47.13亿斤。
我省取得单产、总产傲人成绩的背后,良种是关键密码。在小麦连年保持较高产量的水平基础上,我省如何持续发力?扎实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河南的新质生产力有哪些?日前,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我国著名小麦育种家、河南科技学院教授茹振钢。
粮食增长的关键:攻关田引领,生产田跟进
今年6月1日,修武县郇封镇王里长屯村农户李全道家的小麦生产田里,迎来了由焦作市农业农村局组织省内外权威专家组成的验收专家组,对他家种植的百农8399、百农5819进行现场机收实打验收。经专家组实打验收,百农8399平均亩产1451.16斤,百农5819平均亩产1440斤。当地围观的群众纷纷表示,原来在新闻里听说过的小麦产量,今天出现在了自己身边。
茹振钢教授告诉记者,从全省乃至全国的范围上看,粮食增长的关键是农户的生产田,只有一家一户的产量上去了,大面积增产才能变为现实。因为高产攻关田代表的是小麦科研水平,是当前小麦产量的最高水平,为小麦生产指明了方向,对大田生产起到了引领作用;农户种植的生产田代表的是小麦生产的真实水平,是广大种植户伸手可以触摸到的高度,是可以复制推广的种植模式,对全省大面积提高作物单产起到决定性作用。对于像李全道这样种植百农系列小麦品种的农户,还有许多。
要实现大面积产量提升,离不开小麦良种和精细管理。多年来,茹振钢教授团队培育的百农系列始终是我省小麦生产的主导品种,其中百农4199种植面积连年居我省乃至黄淮麦区前列,最新审定品种百农8399、百农5819、百农4299今年表现特别抢眼,已成为大范围良种升级换代代表品种。
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茹振钢教授团队集成了一套科学的小麦种植管理技术体系。他们指导农民科学选种、合理施肥、精准灌溉、及时防治病虫害,确保小麦在生长过程中得到充分的营养和良好的生长环境。天时地利人和加上品种给力,今年我省收获小麦籽粒饱满、品相好、容重高,二级以上小麦占比近九成。
小麦良种的潜力: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
种子是农业发展的“芯片”,是粮食生产的根本。河南科技学院茹振钢教授团队深知这点,他们长期致力于小麦良种的选育和推广工作。通过深入研究小麦的遗传规律和生长特性,他们成功培育出了新一批高产、优质、抗病的小麦新品种。
百农8399是一个高产、早熟、矮秆、耐冻、综合抗性强的小麦新品种,抗冻能力强,春季耐倒春寒;具有高光效优势,叶片厚而颜色深,光合能力强;平均株高70厘米,根系活力强,茎秆坚实、韧性好,耐湿又耐旱,能有效抵御小麦生长后期的干热风;前期抗纹枯病,后期对白粉病、条锈病和叶枯病均有很强的抗性;灌浆速度快,成穗率高,高产栽培时可以形成三层穗,空间利用率大,穗子大小均匀。
在百农5819选育过程中,育种团队通过人为模拟大自然恶劣环境的方式,使小麦在关键生育期遇到相对恶劣的条件(例如低温、病害等)时能更好地选择抗病抗逆的单株或株系。百农5819苗壮抗冻,抗病又抗倒,抗寒性突出;根系活力强,成熟落黄好,耐湿、耐旱、耐高温,酸碱土壤都适应。
作为百农4199的升级换代品种,百农4299在百农4199基础上精准导入了Fhb1和Fhb4抗赤霉病基因。其中,Fhb1基因抗扩展、Fhb4基因抗侵入,在我省抗赤霉病组区生产试验中表现优异,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这些新品种不仅单产高、品质好,而且适应性广、抗逆性强,能够在不同气候和土壤条件下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这些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极大地提升了河南小麦的整体生产水平,为小麦大面积增产提供了有力支撑。
“五良”融合:打造新质生产力的引擎
面对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的挑战,河南科技学院茹振钢教授团队认为,必须坚持“五良”融合,打造新质生产力的引擎。
“五良”融合,是说要实现小麦大面积增产和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发挥良种、良法、良田、良机、良制的综合作用。具体来说,就是要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推广科学种植技术、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完善农业管理制度。这五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粮食生产的新质生产力。通过“五良”融合的实践探索,河南在小麦生产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提高了小麦的产量和品质,还促进了农业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
展望未来,河南小麦生产的发展前景广阔而光明。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我省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升小麦生产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一方面,将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强小麦育种、栽培、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和技术创新;另一方面,积极推广智能化、精准化、绿色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同时,茹振钢表示,团队还将加强与国际国内先进技术的交流合作,引进更多优质资源和先进理念,为河南小麦的大面积增产和粮食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