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马连华 付瑞清 杨存玲 王静 文/图
“农业是浆水李的起点,但不是浆水李的终点。”在《“水韵田园”浆水李村庄发展规划初步设想》首页,被标注出来的这一行字格外醒目,这也是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驻长垣市芦岗乡浆水李村第一书记王新涛对浆水李村发展的期许。
编制村庄发展规划、探索“两瓜一菜”种植模式、开发农艺体验产品,整合农耕文化、田园生态、传统工艺资源,围绕农业做文章、延伸产业链条……结合相关领域专家多方反复论证,王新涛认为,只有做好“农”字文章,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促进农业“接二连三”发展,才是构建和美浆水李村的良方。
瞄准多元价值定规划
曾经的浆水李村,产业特色不突出,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用村民的话说便是“当时的浆水李走不出芦岗乡的倒数第三”。2015年,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开始对浆水李村进行定点帮扶,经过9年的帮扶发展,浆水李村告别了之前的“贫困落后”,村里的广场、道路、污水管道和污水处理站等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
“旧貌换新颜,大家有目共睹,但是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面临的问题不容忽视。”2022年11月,王新涛开始担任浆水李村驻村第一书记。作为第四任驻村第一书记,他深知自己的使命,最需要做的是壮大集体经济、发展特色产业。
王新涛一直研究城市发展规划,在他看来“无规划、不发展”,每个村庄都应该有一份适合的发展规划。王新涛迅速集结了一个由多种力量组成的队伍,其中包含包村干部、村“两委”成员、驻村工作队队员、代办员、部分党员干部等。“这个看似无形的队伍,虽然分工不同,但目标相同,凝聚起来就有无限的力量。”王新涛感慨道。
为了学习先进经验,王新涛先后组织队伍到开封、鹤壁等地产业兴旺村学习,对比找差距,然后结合实际,在走访、调研、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开始制定浆水李村发展规划。
“村庄小,耕地少,常住人口少,但是区位交通好,生态优势突出。”综合长垣市民营经济发达的区域特点,王新涛提出打造“水韵田园”的规划,扣住时代脉搏,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拓展农业多种功能。
经过5个月的深入研究、反复推敲,一个完善的发展规划呈现出来。依托浆水李村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和天然文岩渠的生态水系功能,按照一二三产业链接、农文旅产业融合的发展思路,一体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不断夯实特色种植和特色养殖产业基础,深入挖掘长垣作为“厨师之乡”的特色餐饮文化元素,围绕农文旅多功能拓展、多业态聚集、多场景应用,规划并打造集种植、采摘、科普、观光、餐饮、住宿于一体的产业链条,丰富集体和群众的增收模式。
“编制村庄发展规划不但为下一步特色产业培育、详细规划编制、村庄风貌设计提供基本依据,也为土地利用调整、项目资金争取、吸引留住人才提供基本方向,还为全村干部群众明确发展思路、统一发展目标、凝聚发展合力提供坚强支撑,力争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王新涛说。
紧盯特色产业寻突破
“吃他们的瓜会上瘾,再也不想吃别的瓜了。”6月的浆水李村,果香四溢,智能化果蔬种植大棚里一排排成熟的彩色小吊瓜、羊角蜜等瓜果挂满藤蔓,吸引了周边游客前来采摘。浆水李村村民变身大棚管理员,挑选、采摘、搬运,忙得不亦乐乎。
围绕“兴产业、促就业、带民富”的发展思路,浆水李村成立长垣市文岩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积极打造“一村一品”,大力发展浆水李村瓜果种植特色产业。
2023年1月,浆水李村一期建成温室大棚11座,迈出发展“大棚经济”的第一步,吸收安置村里劳动力20余人,有效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这也成了村集体经济增收的“致富密码”,让村集体经济有了奔头。
“大棚从建成到现在,没有闲的时候,总是无缝衔接种植各种瓜果蔬菜。”驻村工作人员程方告诉记者,年初种植西瓜、甜瓜,第二茬种植哈密瓜,八九月种植草莓、圣女果,冬季种植香菜、芹菜、菠菜等蔬菜。
王新涛告诉记者,一期建成大棚11座,二期建成高标准大棚5座,并将智能化系统引入日常管理,精准控制温度、湿度、光照度等,努力提高产品品质,吸引游客前来观光、采摘。“在手机上一点,就能实现水肥一体化的浇灌,还能监测温度、湿度,能连线省社科院长垣分院,让专家帮着分析指标数据,查看长势。”王新涛解释,这些探索,一方面更加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另一方面通过这种方式,记录果蔬生长数据,为以后的研学做准备。
“冬天草莓上市的时候,‘初恋’‘红颜’草莓一斤能卖到50元,可想而知大家消费水平不低,对于真正绿色的产品也都认可。”浆水李村党支部书记庞红军告诉记者,该村种植的小吊瓜也是供不应求,一个周末就能采摘两个大棚,北京、辽宁、陕西、河北等地的客户争相前来购买西瓜。
数据显示,浆水李村以大棚种植为突破口,探索“两瓜一菜”种植模式,注册“文岩浆水礼”商标,建成温室大棚16座,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益达39.8万元,比2022年增长8.6万元。
推进联农带农促增收
“早上送孙子上学后,一天就没事了,可以在村里的服装厂工作,加工成衣,计件领工资,也不耽误接孩子放学和做饭。”浆水李村村民赵银玲说,家门口就业让她每月能增加几千元的收入。
产业振兴,落脚点是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实现增收致富。浆水李村通过宜居宜业和美特色村庄的打造,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浆水李的自然生态、产业基础、集体经济实力突出等优势,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带动村民干事创业,带来大量的就业岗位,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让农民直接受益;另一方面,能够带动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住宿餐饮等产业的联动整合,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形成以农促旅、以旅哺农的良性循环,持续带动农民增收。此外,还能够盘活农村集体资源资产,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和村民收入“双增收”。
“确立集体经济先行探索,吸纳农户跟进推广,实现联农带农益农。”王新涛介绍,首先通过吸纳就业等方式,帮助群众实现就业增收。其次通过集体经济先行探索,积累一定经验、储备一定技术、稳固一定市场、形成一批带头人后,将有发展意愿和能力的村民纳入产业链条,增加其经营性收入。再次引导、支持村民以土地流转等方式获得收益,增加其财产性收入。
庞红军告诉记者,该村还将依托长垣市文岩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着力打造集餐饮、旅游、休闲、娱乐、采摘于一体的综合体,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
乡村不仅是农村人的栖息之地,也是城市人的田园牧歌,更是城乡人民共同的心灵归宿。“与城市功能相比,乡村拥有的价值更加丰富和多元,乡村具有生活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等多重价值。”王新涛坦言,农业是起点,锚定农文旅融合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思路,着眼用足用活用好各种形态的资源资产,在科技支撑下最大限度地增加经济效益,让产业振兴,让发展路子更宽、基础更牢。
“班子强了,人气足了,集体经济壮大了,发展道路畅通了,浆水李村的光景一定一天比一天好。”王新涛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