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花生绿色生产(民权县)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团长 周琳
当前,我省夏播花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中后期,这一时期直接关乎花生的最终产量与品质。然而,随着高温高湿天气及近期强降雨的频发,花生白绢病、果腐病、褐斑病及黑斑病等病害进入发病高峰期,对花生生产构成严重威胁。本文旨在精炼当前夏播花生管理的核心技术要点,为花生高产稳产提供科学指导。
一、病害识别与危害
花生白绢病。发病症状:花生白绢病以茎基部为主要侵染点,初期表现为叶片萎蔫,茎基部覆盖白色绢丝状菌丝,后期整株枯死,根茎部和荚果变褐腐烂,形成黑褐色菌核。发病规律:病原菌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高温潮湿环境下易发,夏秋季多雨、植株密度大、田间杂草多及春花生地块发病尤为严重。
花生果腐病。发病症状:荚果初期从果嘴端侵染,出现深褐色小斑,严重时整个果荚变黑腐烂,但植株地上部分无明显异常。发病规律:机制尚不明确,但多雨、低洼积水、害虫啃咬及土壤缺钙均会加重病情。
花生褐斑病与黑斑病。发病症状:褐斑病初期为黄褐色或铁锈色小斑点,逐渐扩大为近圆形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黑斑病病斑较小,颜色深黑,无晕圈。发病规律:最适发病温度为25℃~30℃,湿度80%以上,连作地块及生长后期发病严重。
二、综合防控策略
病害监测与预防。加强田间巡查,及时发现病害初期症状,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清理病株及周围土壤,减少病原菌传播源。
农业防治。合理密植,保持良好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湿度,减少病害发生;及时排水,防止低洼积水,创造不利于病原菌生长的环境;实行轮作制度,避免连作加重病害。
生物防治。使用枯草芽孢杆菌等生物制剂进行滴灌或灌根,增强花生免疫力,减少病害发生。
化学防治。花生白绢病:选用噻呋酰胺、噻呋·戊唑醇等杀菌剂,喷淋茎基部及周围土壤,严重时需多次施药。花生果腐病:采用咪鲜胺、嘧菌酯悬浮剂等药剂进行滴灌或灌根,并结合喷施钙肥提高荚果硬度。花生褐斑病与黑斑病:在发病初期(病叶率达10%~20%时),使用氟唑菌酰羟胺、苯甲·嘧菌酯等复配杀菌剂喷雾,视天气情况每10~15天喷药一次,连喷1~2次。
科学管理。加强水肥管理,确保花生生长所需养分和水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合理使用农药,遵守安全间隔期,确保花生产品质量安全。
面对当前夏播花生面临的病害挑战,通过实施科学的病害识别、综合防控策略及精细的田间管理,我们有信心有效控制病害发生,保障花生高产稳产。未来,应进一步加强病害发生机制的研究,探索更加环保、高效的防控技术,为花生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加强农民技术培训,提高他们对花生病害的识别和防控能力,也是实现花生高产稳产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