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高青坡 丁光展 文/图
2021年9月,退役军人池雨被三门峡市卫生健康委选派到湖滨区高庙乡黄底村担任第一书记。履职以来,他牢记第一书记职责,扎实工作,与村“两委”一起克难攻坚、共谋振兴,把乡村发展、建设、治理同乡村全面振兴、集体经济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等工作深度融合,经过三年的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该村先后获得“三门峡市民主法治示范村”“三门峡市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先进单位”“湖滨区乡村建设模范村”等荣誉。池雨被三门峡市委宣传部等5部门授予“三门峡市最美退役军人”称号。
“宗旨意识”躬身行 一片红心留基层
“我之前是一个兵,现在还是一个兵。之前是保家卫国的兵,现在是乡村全面振兴路上的带头兵、服务群众的勤务兵。”这是他经常说的也是他正在做的。驻村以后为更快地适应新的工作身份,本着“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的信念,他用最短的时间内走访黄底村313户村民,就算是不在村里常住的村民,他也通过电话了解情况,摸清村情户情,了解群众需求,迅速成为群众身边的知心人。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在村里开展工作,工作之余他还主动去往老党员、退休的老支书、村组干部、致富能手、脱贫户家中进行入户交谈,征询他们对村里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充实自身的基层工作经验和方法,让自己的工作能力得到快速成长。
2021年9月,池雨了解到村民郭润峡突发白血病,治疗花费很大,还要和老伴一起抚养年幼的孙子。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将其纳入监测,积极协调医疗救助、民政救助、退役军人救助、红十字会救助等各类措施。只要有时间,他都要到郭润峡的家里看看生活生产有没有受影响,小孩有没有穿暖。“没有池书记的帮助,我们家就过不了这个难关。”郭润峡的妻子张爱超眼含泪水激动地说。
2023年10月,村民郭改朝受伤住院,池雨得到消息后,发挥就职三甲医院的优势,第一时间为其联系专家、病房,并去医院做其思想工作,让其安心养病。
村民郭景峡脑出血住院,池雨得到消息后,积极联系主管医生询问病情,得知花费较大时,积极推动将该户纳入监测,帮助其申请医疗救助。
而谁也不知道,就在池雨关心着村民的时候,其岳母、父亲、儿子曾相继住院,在此期间,他一直忙于村里工作都没有时间回去看一眼,总是在家人出院后,他才知道。2024年5月,其母亲因交通事故住院,当时正是他协调推进农机项目的节骨眼儿上,顾不上回家陪护。私下里,池雨眼眶湿润地说:“在部队服役期间,我和同为军人的妻子两地分居多年,想着退伍后好好照顾她和家庭。没想到,驻村工作后更没有时间了。父母离得远,想见一面更难了。”
“项目为王”记始终 脱贫成果提质效
为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工作,池雨始终带头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及乡村全面振兴的系列重要论述和省、市、区相关会议精神,作为日常学习的重要内容,并及时向村里传达上级文件精神,帮助大家明确工作分工,压实具体任务。上任以来,他不定期到脱贫户、监测户及农户家中了解脱贫户、监测户情况,做好政策落实,积极动员并协助申报各项帮扶补贴,使他们应享尽享各项帮扶政策,做到不漏一户、不缺一人。截至目前,全村未出现规模性返贫,脱贫户收入稳定,监测户也在有序退出。
只守住不出现返贫底线,已经不能满足池雨对自己的工作要求了。“驻村以后,我发现村里的产业项目仍然处于薄弱的状态,要想把群众的事情办好、把村里的事情干好,‘造血’产业的发展刻不容缓。”
立足“项目为王”理念,真正实现让集体有收入,让村民有活干、有钱赚、富起来。池雨与村“两委”班子注重发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作用,绑定专业合作社。在肉牛养殖场项目上,他积极协调资金10余万元,进一步加大养殖数量和提高肉牛质量,想方设法解决肉牛养殖方面的困难。肉牛由三年前的50余头,增加到现在的100余头,年出栏30多头,养殖户年收入40多万元。2024年,根据村里现有的种植优势,该村申报农用机械项目已经批复,正在实施中。同时,池雨与村“两委”班子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产业。 (下转02版)
利用村级建筑全为坐北朝南的平房的优势,发展屋顶光伏产业,2023年通过对驻村学校楼顶加装光伏面板,进而带动近40余户村民安装屋顶光伏面板,每年增加集体和村民收入13余万元。为改善村里的水利设施条件,池雨协调湖滨区水利局投资360余万元,在该村沟底建淤地坝一座,该项工程可以为村里淤地20余亩,增加了发展空间。
“枫桥经验”学中干 软件硬件两手抓
宽阔干净的村道,规划有序的民居,花木交错的游园,高颜值的村容村貌令来到这个村子的人们啧啧称赞。池雨明白所有工作的终点无一不是让群众的幸福感、满足感得到提升。而他做的第一步就是要让村民的居住环境实现大改观。2022年2月以来,池雨带领干部群众先后拆除违建17处,清理垃圾1300余吨。他和村、组干部积极发动在家党员与村民沟通协调,由村委按照市场价,统一收购村民不需要的7万余块红砖、4千多片红瓦以及木料、碌轴、磨盘、瓦罐、缸等杂物。积极向有关部门协调资金80余万元,将村里原来的垃圾场改造成游园,把收购来的砖、瓦错落有致地安置到游园里,变废为宝,别具一格,既解决了村民的困难,又美化了环境,从而有效地治理了村民房前屋后乱堆乱放问题。在种植果树、景观树2400余棵后,游园效果初现,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除此之外,他和村里的党员干部一起主动到帮扶单位争取资金对村里的文化舞台进行加顶改造,新修田间道路900余米,新装路灯43盏,种植红叶李400余株。协调区城建部门投资200多万元,对村民房前屋后加装保温层,改善了大家的居住条件。为提高村“两委”办事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村民办事需求,池雨还积极协调阵地提升项目,在老村委大院的基础上,实施硬化工程、新修排水管道、改善办公场所环境,预计年底完工。
在乡村治理上,池雨积极落实上级政策,推行网格化管理,成立了矛盾问题化解领导小组,实现了零矛盾、零诉求、零上访。同时,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成立了孝善理事会。政务公示公开,鼓励村民参与村务,党员、村民监督村务。主动与市卫生健康委联系,开展送医下乡活动5次,免费为村民义诊、送药、开展健康讲座;组织志愿者向该村赠送学习用品、文化活动用品170余件。2023年3月,在池雨的积极协调下,市中心医院与驻村地高庙乡卫生院开展业务合作,并向高庙乡卫生院赠送医疗器械1批,救护车1辆,价值40余万元,用于服务基层卫生医疗工作。
“非遗文化”再传承 以文育人树新风
黄底村的“牛抵头”锣鼓表演是该村的市级非遗项目。在了解了该项目的深层次精神内涵后,池雨决定以此传统文化为切入点,进一步充实村民的精神生活。每逢节假日,固定的“牛抵头”锣鼓表演总能引来周边群众观看,池雨借此机会积极鼓励返乡年轻人参与学习传承非遗文化。为了使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池雨积极协调市戏曲研究中心、市蒲剧团演职人员到村里连续演出10场,给村民送来了文化大餐。
今年“三八”妇女节期间,村民们不光享受到了市卫生健康委的义诊服务,还欣赏了来自市自然环境局开展的汉服走秀。今年7月1日,在建党103周年之际,池雨特别邀请了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聂树杰来村里讲红色故事,对党员群众进行红色教育。
感悟时代脉搏,不负青春韶华。一路走来,这个满脸谦和、性格憨厚的“80后”,始终牢记着驻村第一书记的使命,用一颗赤子的“真心”、为民谋利的“初心”、奋进担当的“决心”,倾心为群众办实事、精心为村里谋新篇、用心促乡村振兴,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力量,书写无愧于时代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