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评论员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加速演进的技术革命、产业变革,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抢占战略制高点、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成为增强经济韧性、进一步掌握战略主动的重要手段。
而今,中国经济正从高速发展阶段过渡至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转变的核心,就是要放弃过去主要靠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式增长模式,转为全要素跨质跃迁的增长模式,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创造新优势、塑造新动能、发展新产业,实现以“新”提“质”,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更为强大的内生动力。
“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大国博弈,科技成为胜负的关键。面对技术封锁、贸易禁运,以科技创新与应用摆脱“卡脖子”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推进高质量发展成为关键。
在实践中,新质生产力已经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进入新时代,创新让中国外贸发展的底气越来越足。2022年,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3%,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产值超20万亿元。2023年,我国出口高技术产品同比增长6%,占出口总值的18.7%。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增长9.3%,占整体出口的21%。
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推动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还要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的重要方法论。作为经济大省、人口大省、粮食大省、文化大省,河南在贯彻新质生产力发展理念上做出了生动实践,取得了累累硕果。今年上半年,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了14.3%和7.7%的高速增长。这一增速不仅远高于传统制造业,还较一季度分别加快了0.5和0.6个百分点。这表明,河南在培育新产业、发展新动能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新质生产力的崛起已成为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今后,我省要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进一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大力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有效贯通、融合发展;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疾风吹片帆,日暮千里隔。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河南要结合实际情况,集合自身优势,分类实施、逐层推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