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冯瑞苹
打电话、定位、视频通话、交友、线上支付……儿童电话手表以其强大的功能越来越受家长和小朋友的青睐。
有研究报告显示,中国5岁至12岁的儿童人数约为1.7亿人,儿童电话手表的市场普及率约为30%,即每3个孩子中就有1个人佩戴儿童电话手表,在一、二线城市,这一比例明显更高。
然而,这个原本为了保障孩子安全的设备,却引发了一些争议。近日,360儿童电话手表搜索功能出现“不良答案”的消息直冲热搜,让人不禁思考:儿童电话手表如何保障儿童安全?这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便利与隐忧并存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儿童电话手表逐渐成为孩子们生活中的常见物品,为孩子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也为家长提供了更多的安心保障。
“儿童电话手表的定位功能还是很方便的,平时带孩子去游乐场或公园,可以通过手机实时查看孩子的位置、掌握孩子的行踪。”郑州市民李先生坦言。
“孩子上小学后,开始有了自己的社交圈子,通过儿童电话手表,孩子可以随时与同学进行沟通交流,遇到问题时也可以第一时间联系家人,很是方便。”郑州市民海女士表示。
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各大品牌“下海”,不断推出新产品、升级新技术。如今,儿童电话手表的价格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功能也越来越多,甚至出现了听音乐、健康监测、英语学习等几乎等同于智能手机的功能。
伴随着功能的越来越多,儿童电话手表已不仅仅是一个通信工具,更成为孩子们的伙伴,在为孩子们提供安全保障的同时,也方便了他们的生活。
然而,一些家长发现,功能多样化的儿童电话手表也在想方设法“拿捏”孩子——过度娱乐化的功能让孩子逐渐沉迷其中,难以自拔。有家长吐槽:“儿童电话手表功能太多,容易让孩子沉迷,已成为引发家庭矛盾的导火索。”
功能之思与社交圈障碍
“孩子最近像着了魔一般,除了吃饭和睡觉,都在用儿童电话手表玩游戏,我只能在手机端禁用游戏。即便如此,孩子每天玩电话手表的时间依然在4个小时以上。”郑州市民杨先生提到儿子最近的状态,频频摇头。
家长们担心:儿童沉迷电子产品会造成注意力分散,甚至失去对学习的兴趣;长期依赖电子设备进行交流会影响孩子面对面的交流能力。
令家长们头疼的还有儿童电话手表品牌的选择。目前,市场上最常见的儿童电话手表主要有小天才、小米和华为三个品牌,但这三个品牌的社交系统都是彼此独立的。不同品牌的儿童电话手表之间只能打电话,不能视频或语音聊天。部分孩子为了融入朋友或同学的圈子,只能选择和他人相同的儿童电话手表品牌。
作为儿童电话手表的直接使用者,儿童最实际的需求之一就是社交,而不同品牌系统的不兼容性则成为儿童社交圈建立的第一道障碍。许多家长担心,这可能引发孩子的社交攀比心理。
河南省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王文方分析,儿童电话手表的诸多卖点看似迎合家长,实则精准捕捉孩子的需求并加以放大。儿童电话手表在发展过程中,应当做好“加减法”,增加真正有助于孩子安全和成长的功能,减少那些容易导致孩子沉迷其中的元素。
家校协同共管 用好“双刃剑”
面对越来越智能化的儿童电话手表,也有家长持有不同的态度。有人认为,儿童电话手表中的交友、支付等功能,让孩子对交友、购物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自主选择权,可以满足他们的社交需求和自尊心。身为小学生家长的吴先生就明确表示,不会过多干涉孩子的事情,也不会随便查看孩子的手表和行踪,但会和孩子约定好使用时长和使用场合。
关于儿童电话手表带来的种种问题,郑州市某公办小学班主任陈欣冉认为:“家长不必将其视为洪水猛兽,‘堵’不如‘疏’,合理控制孩子使用儿童电话手表的时间、多陪伴孩子才是正确的选择。同时,学校也要加强引导,与家长协同共管,关注孩子的成长细节。”
儿童电话手表如同一把“双刃剑”,在为孩子和家长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如何让它回归“初心”,成为保障孩子安全、助力孩子成长的工具,值得我们思考。
儿童电话手表的出现是科技发展的产物,但如何让其更好地服务孩子的成长,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家长要明确购买目的,根据孩子年龄和特点进行选择与管理;学校要关注学生使用情况,制定相关规则;生产厂商应承担社会责任,遵循行业标准,保障产品质量和信息安全。只有这样,儿童电话手表才能真正成为孩子们的安全助手,而不是成长的困扰。”王文方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