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民:让“白胖子”变成致富“金豆子”

2024-08-29 09:39:19   来源:河南经济报

  ■河南经济报记者 靳李君 杨存玲 赵佳妮 马俊豪 文/图

  “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这一广为人知的谜语,生动表达了老百姓对花生这一农作物的喜爱之情。

  盛夏时节,浚县善堂镇杨梁村高油酸花生种植田里,连片的花生绵延向远方,微风掠过,密密匝匝的花生叶在阳光下翻起层层绿涛。杨梁村驻村第一书记王中民正蹲在地头查看花生长势:“地上一朵花生花,地下一个花生果,你看这须根扎的,又密又粗,后期只要管理好,今年花生收成肯定坏不了。”

  驻村将近两年,王中民与农户朝夕相处,也成了半个花生专家。

  “花生种植是杨梁村的传统特色农业,也是优势产业,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条件,围绕花生做足文章,有效推动传统特色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让‘白胖子’真正变成村集体经济增收、群众致富的‘金豆子’。”谈起村子的未来发展,王中民信心满满。

  好土地要种出好花生

  善堂镇地处黄河故道,拥有肥沃的沙质土壤,是“花生种植最佳区域”之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善堂镇的花生声名远扬,我省花生种植,也素有“南正阳、北善堂”之说,足见其种植历史之悠久和口碑之良好。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村的花生种植有300多年的历史。但过去受制于一家一户分散种植,花生品种杂乱,机械化程度低,没有形成规模效益,村里没有像样的产业,村民的日子也过得紧紧巴巴。”在杨梁村村部,村党支部书记宋国战谈起这些年村里的巨大变化满是感慨,“这几年,多亏河南农投集团给予村里的大力支持,帮助我们厘清发展思路,引导村里做大花生产业。特别是王书记来了以后,积极延长花生产业链,大力推行订单种植,种植户吃下了收种不愁、效益有保障的‘定心丸’,种植热情不断高涨,订单农业由前年的300亩发展到今年的2000亩,几乎做到了全村耕地全覆盖。”

  据了解,2022年12月,按照省委组织部统一部署,受河南农投集团委派,王中民到杨梁村担任驻村第四任第一书记。到任后,他通过走街串户拉家常、深入群众摸情况、实地丈量查台账,迅速厘清杨梁村的优势和短板,提出以花生产业为抓手推进杨梁村整体发展的思路。

  “杨梁村耕地面积2200亩,2000亩都种植花生。过去种花生要拼体力,生产效率低下,这几年我们创新实践‘良田、良机、良种、良法、良制’融合,推动花生种植订单化、标准化、科学化,并通过‘合作社+农户+科研院所+企业’的模式确保花生从种到收农民不愁、效益最大。”王中民说。

  2022年,依托争取来的财政扶贫资金,杨梁村建设了12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成立了浚县昊元专业种植合作社,大力发展高油酸花生93号和37号的原种繁育,并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推广给农户种植。

  8月27日,在杨梁村高油酸花生地里,村民刘大哥随手一拔,一串串花生果破土而出,“你看,这就是我种的高油酸花生‘豫花93’,果大、饱满、出油多、产量高,抗病性还强,一亩地能收1000斤左右。”

  “为保障花生高质高产高效,经村‘两委’商议,浚县昊元专业种植合作社联合河南丰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实施‘双绑’机制,通过推行‘统一品种、统一耕种、统一管理、统一农资、统一销售’模式,提升花生品质,拓宽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去年杨梁村花生大丰收,带动村民每亩增加收益近1000元。”王中民说,今年预计每亩收益比去年还要多,实实在在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

  把一粒花生“吃干榨净”

  夏抓粮,秋抓钱。探索创新花生全资源化利用,让杨梁村的花生产出效益最大化,是王中民到任后一直思考的问题。

  “花生浑身都是‘宝’,除低温冷榨可以榨油外,红衣脱皮可作药材,提取蛋白质粉可制高端产品蛋白质片、蛋白质面条、蛋白质肉等,提炼花生肽可制成胶囊状功能食品,花生秧、花生壳则可以制成各种饲料……目前,我们正在跟山东鲁花集团洽谈合作,未来通过精深加工,就能深度挖掘花生价值,将产业链引向更高端。”王中民谈起花生的价值如数家珍。

  记者在浚县昊元种植专业合作社标准化车间看到,一架大型花生分拣机正安静地矗立当中等待“检阅”。“每年收上来的花生都要来这里经过分拣脱壳,筛除坏果,分离大果小果,再从中拣选出优质果,不同等级的花生果有不同的用处,小果可以榨油,制作花生饼;优质果可以加工成各类干果,或者留作育种,这样能实现花生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王中民一边介绍,一边带领记者参观合作社的生产车间。

  在不远处的厂区库房里,一箱箱包装好的花生产品被有序码放,纸箱上“善堂花生”四个字赫然醒目。“这些都是我们村自己开发的产品,里面是一袋袋真空包装的炒制好的花生,各种口味都有,销量不错,很受市场欢迎,目前存货已经不多了,今年准备把周边的花生也都收集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量,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小花生在这里变成了致富果,花生秧也有更好的去处。走进秸秆综合示范厂加工车间,只见近两层楼高的秸秆加工机械如一尊庞然巨物静候指令、蓄势待发,周边则整齐码放着数排加工好的畜牧饲料,浓浓的酵香味溢满厂房。

  “这是我们去年引进的河南大农联瘤胃体智能转化机,花生秧、花生壳通过机器转化,就可以制成各种饲料,等花生收获后,我们将开足马力生产。加工成的无抗发酵饲料的销售对象为豫北区域生猪养殖大户,粗料和颗粒饲料则直销山东、内蒙古等省份,成为牛羊养殖饲料。”王中民介绍。

  “花生秧含有丰富的绿叶素及蛋白质,是畜禽养殖的好饲料。花生秧过去一文不值,被村民随意堆放在田间地头、村边路沿,不但影响田间排水、交通安全,还造成环境污染,处理花生秧也需要一笔额外花费。如今,经过加工后,花生秧成了牛羊养殖大户的抢手货,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宋国战说。

  截至目前,杨梁村已初步形成了集花生为核心的花生种子培育种植和销售、花生加工和产品销售、以花生秧和花生壳为原料的饲料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真正实现了把一粒花生“吃干榨净”。

  “蛋糕”做大 要惠及更多乡邻

  做大产业,目的是造福群众。

  王中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以来,多方筹集资金,不断完善村里基础设施。2023年,积极督导完成杨梁村基础设施项目资金落地和具体项目施工,通过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完善,极大地提升了人居环境质量。3月份,完成杨梁村2023年乡村建设各项项目申报工作;4月份,投资341万元完成高标准农田相关配套设施施工;5月份,投资228万元硬化生产道路2600多米,方便村民作业生产;6月份,投资130万元完成沿村主要街道两侧路沿石与花砖铺设;8月份,投资160万元升级村主街道和胡同工程下水通道8500米,彻底解决路面常年积水问题;10月份,推进村内废旧院落和坑塘整治;11月份,完成街道墙面党建与农耕文化绘画和粉刷等。同时,发动村干部带头整治村容村貌,宣传引导村民增强环境卫生意识,改善人居环境。2024年3月份,王中民又带领村“两委”干部走出去,协调河南农投资本公司、县林业局和善堂镇人民政府向杨梁村捐献月季、海棠等5种花木600余棵,使全村街道绿化带基础施工“完美收官”,一个街街透绿、户户见花的“森林杨梁”初具雏形。

  “王书记来村里后,村民出行更加方便了,村容村貌更加靓丽了。一到晚上,大伙儿都会在文化广场上跳舞、健身,热闹又温馨,咱农村人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8月1日,正在杨梁村文化广场一角下棋的刘大爷由衷地赞叹道。杨梁村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村集体经济连年增收,王中民成了群众心中“最靠得住的人”。

  王中民以实干换来了交口赞誉,用汗水浇灌出累累果实。2023年,杨梁村党支部成功创建最后一颗星——“支部过硬星”。2024年初,杨梁村党支部获得省委组织部“五星”支部称号。

  “未来,我们还要继续补齐短板、夯实基础、做强产业,让杨梁村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美好,向组织和村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王中民说。

编辑:张茜

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河南经济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豫ICP备20230035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