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考研大学生学历追逐倾向的实践逻辑

2024-09-05 11:20:11   来源:河南经济报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张炅

  在二十多年的扩张中,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化”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进入了泛滥时期,文凭“通货膨胀”带来了人们对学历的追逐,希望以更高的学历提升自身竞争力。同时,这种追逐逻辑在不同地区也展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以分析河南籍大学生为抓手,探索地域差异下的特色。

  一、学历追逐的实践特征

  (一)结构性因素规训下自我实现需求的反抗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国家对于高等教育入学公平性问题存在更深层次的考虑与思量。有学者认为我国目前正处于高考公平的第三阶段——强调制度正义阶段,统筹考虑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的差异性、考生生存环境与教育环境的差异性及国家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凸显公平的“差异性原则”和“补偿性原则”[1],通过这种方式更多的是彰显社会层面上普遍的正义、而非针对每个学生而言的教育公平。

  但是作为国家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较好、教育环境相对优越的地区,高考考生就理所应当的被赋予更高的分数要求,甚至于某些经济文化更发达的地域同时也享有更为优待的升学政策,在双重挤压的不平衡心态之下,这些学生不仅会因拥有河南省的户籍而悲哀,同时也会寻求方法解决这一困境,如在升学难度较低的地区购置房产来获得当地的户籍。

  由此,在教育领域所受到的对待导致河南籍学生解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问题的逻辑通常是——通过自身不断地努力学习来解除结构上对自身升学的桎梏,同时占有更多社会资源的家庭会选择更便捷的方式如改变孩子的学籍地点来帮助孩子跳出结构的约束,以帮助其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

  (二)自身学历认同与地域认同的双重缺失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河南高考生都可以凭借优异的学习成绩或者常人难以比及的资源条件在高等教育入学前完成对教育制度结构的解构,更多的学生则是在结构的约束下成了结构的共谋者,心不甘情不愿又毫无办法地进入了并不心仪的大学校园。

  在大学的学习与社会化过程中,遇见与结识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是不可避免的,同辈群体中的比较是一个常见的现象,在比较中又不可避免的产生群体剥夺感,在此情况下,河南籍大学生会加重对户籍所在地域的不认同感、甚至于衍生出对于自身已有学历的不认可。

  在面对自身学历认同与地域认同双重缺失的情况之下,相较于已成定局、无法改变的本科学历,部分河南籍大学生更倾向于追求提升自己的最高学历,把更多的目光放在了相对而言在不受结构桎梏下实现自身抱负的选项——考研。

  二、学历追逐的内在动因分析

  (一)场域理论下教育场域的型塑

  布尔迪厄认为,在高度分化的社会里,社会是由大量具有相对自主性的社会小世界构成的,即场域。场域有其自身逻辑和必然性的客观关系,它不是物理意义上的国家地区或领域等客观概念。同时,场域还具有空间性、关系型、相对自主性和象征性的基本特征[2]。从教育场域来说,学生从家庭教育开始就踏入了这一场域,学校教育氛围、教室教学方式、国家教育政策都无可厚非地影响着学生对于事物的理解,塑造着学生形成自身教育思维的运作逻辑。

  在每个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甚至在小镇做题家频出的河南省的教育中,出自考一个好大学就能改变广大学生命运的想法,成绩至上的优绩主义一眼望去遍地都是,在学校与教师只重视学生成绩而忽略其个人全面发展的情况下,在追求分数至高无上、学历改变命运为结构导向的教育场域中也不可避免地塑造了学生对于高分数、高学历盲目追求的思维逻辑。

  由此,在长年累月的动态教育场域中,学生的“惯习”被有形或无形的塑造着,也因此产生了以学历追逐为行为动机的认知图示。

  (二)“惯习”理论下实践行动的置换

  “惯习”是指“积淀”在个人身体内的一系列历史关系,其形式是知觉、评判和行动的各种身心图示[3],而“惯习”被场域型塑的同时也在不断的产出与置换出实践行动,进行着内部结构外部化的过程。

  在教育场域下塑造出的河南籍学生对于分数与学历的追逐倾向,这一认知图示培育与生长的时间之久也意味着其对学生的影响与作用之深,在离开高中校园走向大学校园的过程中,他们很难摒弃于学历追逐的“惯习”,反而会借此来寻求新的方式来完成自己的追逐、现实自身的价值。

  换而言之,只有高学历的人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吗?并不是的。通过不断地提高学历只是实现自身梦想与价值的一种途径与手段,并不是唯一的。但是,对于河南户籍的大学生,他们在追逐分数与学历的第一道门槛——高考时,就受到了制约与阻拦,现在摆在眼前的是第二道门槛,它看似大大削减了结构性的制约机制,便引来了蜂拥而至的学生为其埋头苦学。

  由此,以学历追逐为动机的认知图式在不断地外部化情况下,又进一步的置换出考研择校上的学历追逐实践行为。

  (三)主观期望与客观机遇的背离

  河南籍大学生在高等教育入学考试时所遭遇的结构性的规训下,意识到起点公平的丧失对于自身选择的强大冲力,客观机遇所留存的生存空间是很狭小的,狭小到难以满足其主观期望的生存与成长,仅有少数人可以通过这一筛选通道走向自己梦想的高校,由此大多数学生追逐高学历的主观期望受到严重的挤压,从而衍生出剥夺感与反抗意识,这种反抗意识也就外化成为寻找新的方式与生存空间释放主观期望。

  由此,面临难以逾越与改变的省分数线,众多河南籍学生985、211高校梦想至此破灭,发生了主观期望与客观机遇的背离,在此基础上把目光放在对相对而言更为公平的考研上,展开了新一轮的学历追逐实践行为。

  三、结语

  考研问题已成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所需要面对的第一个选项,考研热、逆向考研等考研热点也已成为学界研究关注的重点,考虑到考研与否会对大学生未来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考研院校的选择是格外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李木洲,曾思鑫.利益相关者视角下高考公平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23(06):43-50.

  [2]丁英平,陈霞.高校素质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发展突破之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2):86-87.

  [3]谢立中.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编辑:张茜

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河南经济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豫ICP备20230035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