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长春眼中的修复“密码”—— 由矿山滥采“单选题”成就振兴“多选题”

2024-09-10 14:53:52   来源:河南经济报

  ■河南经济报记者 杜美丽 通讯员 孙璐 文/图


生态修复接管责任书移交现场

  9月,正值瓜果丰收季。济源示范区下冶煤铝土开采区内的400多亩梨园硕果累累,空气中弥漫着映雪黄梨的甜蜜气息。

  “矿区由基层接管以后,这片果园将真正实现生态变现,让周边群众端起‘金饭碗’。”9月3日,将济源下冶煤铝土矿区生态修复接管责任书顺利移交至下冶镇人民政府后,济源示范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三级调研员冯长春心里的“担子”终于放下了。

  这片梨园从何而来?一切要从生态修复说起。

  济源位于太行山生态屏障区、沿黄生态保育带,境内已探明的矿藏有40余种,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绿色铅锌冶炼基地、白银生产基地。下冶镇就是一个矿产资源富集地。

  “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由于企业无序滥采,这里被挖得千疮百孔,山体受损、碎石裸露,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作为济源下冶煤铝土矿区生态修复的参与者、见证者,冯长春现在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依然满脸心疼。

  抚平“伤疤”、偿还“欠账”,刻不容缓。2019年年初,济源借着入选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契机,对废弃开采区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通过危岩体清除、挖填方工程、场地整平、绿化工程等方式,消除了项目区地质灾害隐患。同时,项目还统筹融合土地整理、矿山修复、污染治理、国土绿化等生态保护修复手段,做到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湿则湿,促进生态系统功能恢复。

  既要“生态美”,也要“发展优”。如何实现保生态与保发展双赢?

  济源将生态修复与乡村全面振兴相结合,雇佣周边村建档立卡人员参与工程施工、绿化种植及养护等,进一步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

  “这还不止,我们结合本地实际,在项目区种了438亩映雪黄梨,打造了映雪黄梨种植基地。”冯长春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现在梨园亩产在8000斤至1万斤,按市场价每斤3元估算,每亩地至少增收2.4万元,每年将有1100余万元实实在在落到群众口袋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机制,建设多元化生态保护修复投入机制。“这为我们的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家都干劲十足,争取在一线形成更多创新做法和可借鉴的模式与经验。”冯长春说。

编辑:张茜

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河南经济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豫ICP备20230035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