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评论员 温献伟
“先用后付、免密支付就是‘吞钱高手’!”近日,深圳消费者彭女士吐槽,自己不知何时“误点”就开通了这个设置,收到快递才发现,家里3岁的小朋友也可以网络购物。记者调查发现,免密支付、先用后付、极速付款、小额自动扣费等网络支付设置,在为网购服务提供便利的同时,也让不少消费者头疼不已。
免密支付原本是利企利民的一件好事,如今却让消费者陷入了“免密套路深”的尴尬境地。细究之,免密支付和自动续费之类的套路,可谓“师出同门”,二者都是通过“模糊标注”、默认勾选等手段,诱导消费者踩坑入套,不少消费者都是一不小心失误操作,就稀里糊涂地花了钱。
免密支付,贵在一个“免”字。“一键到位”的支付方式,免去的是消费者的支付流程,节省的是消费者的时间,提升的是消费者的体验。然而,在给消费者提供方便快捷服务的同时,商家推出的免密支付功能决不能“免”去保障消费者资金账户安全的责任与担当。否则,坑人终究害己。商家大肆谋取不当利益,也将为自己埋下法律风险。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今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对自动续费等新领域的新问题作出专门的规定;前不久公布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也进一步厘清了支付产业各方权利义务和责任边界。毫无疑问,针对此类行为,这些法律法规都明确提出了规范性要求,商家不能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必须合规合法经营。
免密支付作为支付行业发展的一大创新举措,不能任由商家把好经念歪。在“合规就是生产力和竞争力”逐步成为支付行业普遍共识的当前,某些平台和商家既要充分认识到自身行为存在的法律风险,也要深刻领悟到“合法合规经营”才是行业发展的核心密码,在“免密支付”上花心思、做文章,背离行业发展“密码”,既是一种发展短视,也涉嫌违规违法。
政府部门要将自动续费、免密支付等共性问题纳入治理清单,强化监管力度,通过常态督查、主动约谈、责令整改、严厉惩处等方式,进一步推动相关法律法规落地落实,引导商家合法合规提供高效优质服务,以此打造和树立良好行业风气,促进支付行业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