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 村里加工月饼的队伍排到大街

2024-09-19 16:30:07   来源:河南经济报

  ■河南经济报记者 马连华

  “中秋节我最难忘的记忆,是上学路上的烧鸡摊儿和月饼加工点,那时候加工月饼的队伍排到了大街上。”在商丘市睢县西陵寺镇50岁的马月芬记忆里,每年农历七月底,村儿的主路上的两大景象最吸引人,一个是烧鸡摊儿,一个是月饼加工点。在烧鸡摊儿,年长的厨师大爷会把每个烧鸡都盘的很规整,油炸过的烧鸡颜色红亮,在架子上整齐地排着,堪称色香味俱全。

  又到中秋节,不少家庭会趁此机会聚会团圆,在一起聊聊曾经中秋节的一些独家记忆,记忆不同,感慨也各不同。

  马月芬回忆,每每经过烧鸡摊儿,她都会停下来看一会,有时候大爷在杀鸡,有时候在盘鸡,她还问过为什么要将鸡翅膀塞到鸡嘴里。“大爷跟我讲过为什么这样插翅膀,但是我现在根本记不得了。”马月芬最喜欢看厨师拿着长长的钩子勾住烧鸡在油锅里炸,每一只鸡都在沸腾的油锅里得到了重生。

  马月芬去上小学跟初中的必经之路上,还有一家作坊式的月饼加工点,每到临近中秋节,都会垒起来一个四四方方的大烤炉,家家户户都拿着米面油冰糖来加工月饼。

  “每天都在排队,我跟着去加工过一次,队伍从院里排到了大街上。”马月芬回忆,当时月饼的种类很少,大多是半斤一个,有的加了花生、冰糖,还有青红丝,新烤出来的月饼特别香甜,掰开能看到大块的冰糖。

  20世纪90年代,农村家家户户都是加工月饼,那时候加工月饼是每家每户过中秋节最大的仪式。“我们这些孩子,就特别盼望加工月饼,月饼加工好了就意味着中秋节到了。”每到中秋节的傍晚,孩子们都拿着月饼去给家族的长辈送,给长辈送一斤月饼,有的长辈会塞个苹果、递个石榴。马月芬至今仍旧最喜欢吃有青红丝的月饼,后来的这么多年,每年父母也会加工月饼,等马月芬假期回来的时候专门留给她吃。

  后来,慢慢的,村里加工月饼的点没有了,隔壁几个村也不加工月饼了,大家都习惯买月饼了。

  虽说现在月饼种类越来越多,马月芬还是最爱儿时跟父母一起加工的月饼。

编辑:张茜

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河南经济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豫ICP备20230035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