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周
1938年10月,我生于河南新郑寺西王村。我亲历了伟大祖国由贫穷落后到繁荣富强的过程,且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幸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广大农村实行“大包干”,彻底解放了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随后逐渐减免了农业税,进而种地有补贴,使农村经济呈现勃勃生机。那时农民纷纷烧窑盖房,把茅草屋、土坯房换成了大瓦房,甚至有人还盖了两层楼房。千年古井被废弃,各家自打压水井,后又改成电动抽水井。家家建有沼气池,后来又用上了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乡亲们的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高。国家鼓励群众自主经营、多模式经营。乘此东风,故乡枣农瞄准了新疆南部的广袤大地。他们在那里租地或买地,销售枣苗,还建起了枣园,在盐碱地上扎了根。由于土质肥沃,气候干燥,且日照时长,结出的大枣皮薄肉多,甘甜如蜜,多年来新疆大枣畅销国内外。一年下来,个个发家致富。他们往来坐火车或乘飞机,真正成为大枣专业户、农场主。改革开放40多年,乡亲们从温饱不足实现了全民小康。
乡亲们有钱以后,首先考虑的是进一步改善居住条件,把昔日的平房,改建成了多层楼房。原来饮用镇里水厂的深井水,现在都用上了洁净的自来水。为方便群众,村里还安装了直饮机。
根据市镇规划,为拓宽京广路东侧的公路,我们村约三分之一的乡亲移民搬迁,住上了孟庄镇中心社区的高楼。不仅安装了电灯、电话,还用上了电梯,过上了梦寐以求的生活。
得益于党的好政策,村里一位残疾人,自力更生开了家小商店,后来娶了媳妇,生养了三个子女。后来他家盖起了三层楼房,子女都上了大学,生活过得红红火火。
如今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观,昔日泥泞不堪的街道,都变成了平整宽畅的水泥路。路两边装上了明亮的路灯,栽上了景观树,驻村干部就地取材,巧妙地把农村古旧物件,如古井、古树等加工成一个个新的立体景观,甚至对墙壁也进行了美化,把一个破烂不堪的老旧村庄装扮得如同一个大花园。
乡村振兴,文化同行。多年来,我们村一直传承着玩狮子、跑旱船、跑竹马、唱越调戏等传统文化,村里的越调剧团常被请到各村去唱戏。现在村民自发组织了秧歌队、舞蹈队、盘鼓队等,每年都参加镇上举办的比赛,年年都获奖,乡亲们的心里充满了欢乐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