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传苦

2024-09-23 10:35:53   来源:河南经济报

  ■郭华悦

  苦多乐少,本是人生常态。但何以待苦,却不尽相同。

  清代学者屈大均就曾视苦瓜为果蔬界的君子,理由是“杂他物煮之,他物弗苦”。苦瓜是苦的,煮了也是苦的,但同苦瓜一起入锅的,却能不沾染苦味。这说明啥呢?自己苦,却不传苦,“自苦不以苦人”,这就是君子之德。

  在对待苦这件事上,有些人不如苦瓜。这些人若受了苦,便要传苦。满腹苦水,总得找个地方倾泻。能传苦的,要么是手下的作品,或者书画,或者文字,也可能是音乐。于是,作品中充满了负面的情绪,别说自己沉浸苦中,就是旁人也能从中领略到浓浓的苦味。

  当然,被传染了苦味的,也可能是身边的人。向旁人传苦的方式,可能像祥林嫂一样絮絮叨叨,三句不离苦;又或者,嘴上不说苦,但举止之间满是愤恨和暴戾,让身边的人感觉就像在一个苦罐子里。

  这样的人,活得不如苦瓜。但也有一些人,能成功化解苦,或者苦中找乐,在苦中给自己和别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自己苦,他人不苦,这是一种大智慧。吃了苦头,下意识的反应都一样,想着诉苦传苦。不同的是,有的人想了,也就做了,付诸实施;另一些人,却能通过其他的方式,可能是运动,或者旅行,又或者投入感兴趣的事儿,从而淡化生活的苦味,化苦于无形。

  苦己不苦人,日子的格局自然就不一样了。觉得苦,又不愿将苦味传染给身边的人,原因大多是因为热爱。爱自己,不希望自己的人生常常被苦味缠绕;爱他人,也不愿他人陷入愁苦之中。于是,选择了化解与抽离。最终,皆大欢喜。

  身边有这样的人,自然是令人愉悦的事儿。人生实苦,但总有这么一些人,令人从苦境之中,品尝到爱与希望的甜。日子再苦,也能让人充满力量,愉悦前行。

  自苦而不苦人,这是一种大气度。

编辑:张茜

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河南经济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豫ICP备20230035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