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产组在进行现场测产
9月22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组织多方专家,在获嘉县位庄乡万亩玉米示范区,共同见证了“华北农艺农机融合的智慧施肥技术集成与示范”(以下简称“农田智慧施肥”)项目在玉米单产提升上的卓越成效。测产组由河南农业大学教授介晓磊任组长,河南省土壤肥料站研究员孙笑梅、获嘉县农业事务中心土肥站研究员王庆安任副组长,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刘红恩,河南心连心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农艺师岳艳军、郭景丽,获嘉县农业事务中心高级农艺师韩秀英为成员。
位庄乡的万亩玉米示范区主要种植新单58、金苑玉767、豫单981、中单153四个玉米品种,实施了绿色高效氮肥和玉米配方肥,采用宽窄行增密种植方式,通过种肥同播、根区滴灌追肥、水肥一体化等智慧施肥技术、秸秆粉碎覆盖还田等土壤质量提升技术、全生育期机械化农艺农机融合技术进行种植,平均氮肥用量每亩17公斤,比农户习惯用量减少14.57%。测产结果:新单58亩产867.18公斤、金苑玉767亩产978.13公斤、豫单98亩产802.41公斤、中单153亩产960.1公斤,四个品种平均亩产为901.96公斤,比种植户常规种植的产量增加了112.91公斤,增产率14.31%。
水肥一体化技术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成果之一,在此次玉米高产创建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技术通过滴灌系统,将水分和养分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实现了水肥的同步供应和精准管理。
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研究员黄绍敏介绍,该示范方玉米采用了一基三追多次施肥法,基肥采用河南心连心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配方肥,分别在喇叭口期、抽雄期和灌浆中期分三次水肥一体滴管尿素5公斤,养分供应与玉米对氮肥需求量吻合,不仅延长了玉米的生长期,还显著提高了玉米的产量和品质,玉米生长期由以前的105天延长至115天,灌浆期延长,植株全绿成熟,使得玉米籽粒更加饱满。同时,由于水肥供应充足且及时,玉米受虫害和黄曲霉素感染的风险大大降低,产品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
除了水肥一体化技术外,密植技术也是此次玉米高产的关键因素之一。试验田采用宽窄行增密种植方式,既满足了玉米对通风透光的需求,又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玉米的水肥供给效率。在测产时,专家组发现农田智慧施肥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的玉米平均密度分别达到每亩6203.35株和6262.16株,远高于普通农户的每亩5599.75株。这一变化不仅增加了玉米的株数,还通过合理的布局和科学的管理,实现了玉米的绿色高产高效及产量、效率与效益的协同提升。 (记者 郭琳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