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喜
在记忆深处,儿时的就餐场景如在眼前:茅草房上的炊烟渐渐淡去,下了工的老少爷们儿一手端着盛满糊糊的陶瓷碗,一手拿着拳头一样大的杂面馒头,馒头里夹着西瓜酱豆,慢慢悠悠地聚集在某一家门口的空地上,吃着杂面馍,喝着糊糊粥,探讨着人生,憧憬着美好的明天。
这种场所,农村人称之为饭场,也是村里的新闻发布场。谁家女人怀孕了,谁家堂屋漏雨了,谁家孩子考试得了100分,谁家昨天吃饺子了……都是在这个场所传播出去的。在发布场里的人们,没有座椅,孩子在大人的怀里抱着,大人则夃镦在地上,吃过饭之后,女人把饭碗端回家,男人们在发布场喷空儿。
前几天回老家,问起村里的老年人,那个时候的人们为什么喜欢夃镦?村里的大爷说,不是没有凳子坐,而是中规中矩地坐在凳子上,就不自在了,一些心里话,窝在了心里说不出来。那个时候,农村人的家里,都有好几个用杨木制作的马扎儿,坐上舒服,还有靠背。冬天可以坐在上面晒太阳。
聚在一起,夃镦着,显得亲近,特别是男人聚在一起“搁方”(一种用小木棒和砂子作为工具的智力游戏,多为老年男人玩耍),坐在凳子上不方便操作。但是,夃镦着则可以看清对方的部署和防御措施。
我不明白夃镦有没有标准的汉字,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还真没有找到夃镦这个词,在简书里面,夃镦(gu dui) 这样释义:蹲着,不站不坐的姿势。于是,我想到了电视连续剧《老农民》中陈宝国饰演的牛大胆为什么老是夃镦在地上捧着大碗喝糊糊,再联想老家的人们,我终于明白了,怎么舒服就怎么来。
不管是三秦大地还是黄淮海流域,夃镦是这里老百姓的标准动作,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态度:热情、开放、自由、亲近。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人情味儿越来越淡薄究竟是因为什么?难道是少了夃镦,也不尽然。
少时的农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亲密的,邻居关系也比较和谐,只要哪家人有个什么事情,其他人家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帮忙,不图回报。如今,人们忙于生计,多了房子、车子和票子,少了亲情、感情和爱情。
夃镦不是农民的专利。有些人夃镦着比站着伟岸,有些人站着比夃镦着渺小。
亲近夃镦,延续亲情。多一些夃镦的场景,少一些人情的淡薄。让我们赓续先辈的精神状态,拥抱和谐共生的温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