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评论员 温献伟
近日,江苏省省级非遗项目“经络散结疗法”传承人喻兴兵因涉嫌敛财而引发广泛关注。据报道,喻兴兵打着非遗传承的旗号,不仅高价售卖理疗服务,还通过传授技艺的方式大肆牟利,甚至宣称“我们这里专门看医院看不好的病”。然而,喻兴兵并未取得医师执业证书。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读此新闻,笔者思考颇多。
“拉大旗作虎皮”现象已经渗入非遗项目和行业之中,这无法不让人感到震惊。新闻当事人高价售卖理疗服务,引诱年轻人付费学习,声称学完月入过万,还印制“师承证书”……一系列的敛财之术,不仅将一向神圣庄重的非遗推至风口浪尖,也让公众对法律如何界定和规范非遗项目传承人权利边界等问题充满期待。
众所周知,进入非遗项目名录,必须遵循科学严格的遴选原则、标准和程序。然而,报道称,虽然新闻当事人“始终宣称‘经络散结疗法’能够调理各种疑难杂症,但现场演示却屡屡翻车,未能展现出应有的疗效,其标榜的疗法也与现代科学和常识相悖”。那么,“经络散结疗法”究竟是如何进入省级非遗项目名录的?公众自然会打上一个问号。相关部门需要借助此次事件,尽快给出令人信服的调查结果和说明,拉直问号、消除疑虑,并进一步严把非遗项目准入门槛,切实维护好政府部门和行业整体的公信力。
需要一提的是,非遗项目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之所以能够代代传承、根脉不息,就在于传承者始终秉持“匠心独具、追求极致”的美好初心与工匠精神。只是,在市场不良风气的影响吓,个别非遗项目在传承过程中逐渐走样、变味儿。非遗项目和传承人身份,摇身一变成为唯利是图、大肆敛财的工具与招牌。因此,透过此次事件,我们有必要针对某些具有“高风险因素”的非遗项目,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为非遗传承人及时补上普法教育课,以此增强法律意识,提升职业素养,促使非遗传承人坚守初心,守好权利边界,真正担负起非遗项目守护者、传承者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