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靳李君 实习生 吴白琰
万里黄河,险在河南。河南是千年治黄的主战场,也是新时代黄河保护治理的核心区。为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我省大力开展流域防洪工程体系、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体系建设,积极推进黄河防洪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取得了堤防不决口、河床不抬高、干流连续25年不断流等历史性成就,实现了河南黄河岁岁安澜。这是记者从10月16日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第四场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的。
“黄河素有‘铜头铁尾豆腐腰’之称,黄河河南段大部分处于‘豆腐腰’河段,防洪任务艰巨。黄河安澜事关大局,我们须臾不敢掉以轻心。”河南黄河河务局总规划师李东阳说。
在防洪工程体系建设方面,我省目前已建成集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生态景观线于一体的501公里标准化黄河堤防体系,全部达到防御花园口2.2万立方米每秒洪水的设防标准,为实现黄河岁岁安澜起到重要保障作用。河道整治工程体系日趋完善。通过实施黄河下游“十三五”“十四五”防洪工程,累计新续建河道整治工程53处;改建加固险工、控导、防护坝45处,有效控制了游荡性河势,稳定了中水流路,极大减轻了堤防的防洪压力,有效减少塌滩、塌村,保障了滩区群众的生活生产安全。同时,持续完善生态防护体系。近年来,我省累计植树219万棵,黄河堤防沿岸已建成由临河防浪林、堤肩行道林、背河生态林组成的绿色屏障,左右岸林木葱茏,成为中原大地的“绿色飘带”。
在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建设方面,我省构筑了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对“云中雨”进行预估,由气象卫星+测雨雷达+降雨预报模型等组成,是延长洪水预见期的重要举措。“第二道防线”是对“落地雨”进行评估,由雨量站+产汇流水文模型等组成,对接“第一道防线”的监测预报成果,是在洪水发生之前对洪水过程作出预报的重要环节。“第三道防线”是对“洪水”演进进行监测预报,由水文站+洪水演进水动力学模型组成,对接“第二道防线”,是提高预报精度的重要手段。
在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体系建设方面,我省全面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责任制,建立了扁平化防汛指挥体系,今年还成立了省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进一步明确了黄河防汛工作机制。在此基础上,我省大力完善支撑保障。配齐配强人才队伍,建立“1+N”多元抢险队伍体系,强化6支黄河专业机动抢险队建设,落实行业储备物资和群众备料,确保抢险料物、设备能够随时到位。同时,推进数字赋能,大力推进数字孪生黄河建设,提升防汛决策支撑能力。建设河南黄河“四预”一体化平台、河南黄河智慧管理系统等,结合自主研发的“智能石头”“智能测艇”“河道巡查预警机”等现代化设备,实现险情“预警、核实、上报、处置、评价”线上闭环管理,开启“掌上巡河”时代,有力推进了防洪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