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评论员 靳李君
近年来,微短剧异军突起,日益风靡各大短视频平台,虽然剧情大多荒诞不经、脱离现实,甚至拍摄制作粗制滥造,但其自带的“爽感”特质,却迎合了不少人的心理需求,受众群体从少男少女逐渐扩展至老年群体。随之而来的是平台依靠这波热度和流量,迅速开启“收割”模式,不少老年人稀里糊涂掉进付费陷阱,甚至有老年人连续半年保持每个月6000元的微短剧付费频率,累计充值金额高达4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情况并不鲜见。中消协发布的2024年一季度高频投诉情形中,就有短视频平台利用算法锁定老年人推送离奇、浮夸微短剧,再以极低价格诱导其继续观看并默认开通免密支付,按集扣费并自动播放下一集的情况。
老年人作为互联网“新人”,对网络上潜在的各种套路缺乏认知,也缺乏对网络内容、付费规则的警惕性,再加上有些不良平台在收费提示上故意淡化提示内容、缩小提示字体,将“充值解锁新视频”“自动续费”等说明暗藏在条文的不起眼处,从而一步步引诱老年人续费看剧,用剧情套牢老年人不断追剧、持续付费,老年人终成被制作方和平台共同“围猎”的对象。等到老年人发现遭受损失时,往往已经花费不菲。然而,让他们意料不到的是,一些短视频平台的收费项目竟然开通容易关闭难,不仅关闭通道难找,关闭程序也异常烦琐,不大费一番周章,很难全身而退。
鉴于此,如何规范微视频收费播放,防止制作方和短视频平台利用“数字鸿沟”设置充值陷阱,“收割”老年人,监管部门应尽快予以考量。特别是针对不良平台故意隐藏“收费提示”“续费说明”等现象,应加大整治力度,确保收费模式合理合规、透明易懂,从而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同时,全社会也应加大关注老年群体的精神需求,丰富其精神生活,为其创造更多休闲娱乐、沟通交流的渠道和场景,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得到心理安慰和精神慰藉。
此外,视频制作方也应注意对内容质量的把控,少一些“狗血”和“低俗”,多一些“日常”和“温情”,让更多优质剧情走进百姓生活、提升大众审美,从而形成积极的市场互动,达到多方受益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