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振钢团队助力黄淮麦区增产增收

2024-10-17 15:19:23   来源:河南经济报

  ■河南经济报记者 郭俊娟 文/图


茹振钢团队成员在河南省小麦种子交易会上展示近年育成的小麦新品种

  在黄淮麦区这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小麦如同生命之源,养育着生活在这片大地的儿女。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河南科技学院教授茹振钢和他的团队,如同一群执着而默默无闻的耕耘者,用智慧和汗水浇灌出了一片片金黄的小麦田。他们培育的小麦新品种,不仅让黄淮麦区的农民实现增产增收,更为国家的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麦田里的守望者

  茹振钢,一个在中国小麦育种界闪耀着非凡光芒的名字。自1981年来到百泉农专(河南科技学院前身),师从著名的小麦育种专家黄光正起,他就将大半生的心血倾注在了小麦育种这一崇高的事业上。40多年来,茹振钢和他的团队始终坚守在田间地头,从实验室到农田,从选育优良品种到推广种植技术,他们无不亲力亲为,为小麦育种事业默默奉献。

  茹振钢深知,小麦育种是一项复杂而艰辛的工作。从每次杂交组配产生的成千上万后代中筛选出优异单株,成为优良品种,不仅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更需要一颗对农业事业无比热爱的心。他常说:“农民是最朴实的,他们需要我们提供最好的种子和技术,让收成更好、生活更富裕。”正是这份对农民的深情厚谊,让他始终坚守在小麦育种的第一线,用科技的力量为农民造福。

  优良品种“节节高”

  在茹振钢团队的精心培育下,百农系列小麦新品种不断横空出世,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黄淮麦区的农业发展之路。从“矮抗58”到“百农4199”,再到“百农4299”“百农8399”和“百农5819”,这些小麦新品种不仅继承了前辈们的优良品质,更在产量、抗病性、抗逆性等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

  “矮抗58”作为茹振钢团队的早期代表作,以其高产、稳产、抗倒、抗旱、抗冻、抗病的优秀品质,赢得了广大农民的青睐。它的播种面积曾占全国小麦播种总面积的十分之一,为黄淮麦区的农业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而“百农4199”则以其高光效、高产、稳产的特点,成为黄淮麦区乃至全国小麦种植领域的佼佼者。它的推广种植,不仅提高了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更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的途径。作为“百农4199”的升级换代品种,“百农4299”在“百农4199”基础上精准导入了Fhb1和Fhb4抗赤霉病基因,在我省抗赤霉病组区生产试验中表现优异,去年通过审定后,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百农8399”和“百农5819”作为茹振钢团队的最新成果,更是将小麦育种事业推向了新的高度。这两个品种不仅继承了百农系列小麦的优良传统,更在抗性、产量等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它们不仅抗冻能力强,春季耐倒春寒,还具有高光效优势,叶片厚而颜色深,光合能力强。同时,它们还表现出对纹枯病、白粉病、条锈病和叶枯病等多种病害的强抗性,有效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产品的安全性。

  科技创新推动育种事业腾飞

  茹振钢团队在小麦育种领域的成功,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引领。他们深知,只有不断引入新技术、新方法,才能提高小麦育种的效率和水平。因此,他们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育种技术和设备,建立了数字化风洞实验室、地下小麦根系观察走廊、人工气候室等一流的科研设施,为小麦育种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数字化风洞实验室中,茹振钢团队利用风洞实验技术,模拟自然风环境,对小麦单株和群体的抗倒伏能力进行快速、定量评价与选择。这一技术的引入,大大提高了小麦育种的准确性和效率,为选育抗倒伏能力强的小麦新品种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地下小麦根系观察走廊中,他们利用巨型透明玻璃和照明设备,清晰地观察到小麦根系的动态生长特点。这一设施的建立,为小麦根系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为选育根系发达、抗逆性强的小麦新品种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人工气候室中,他们利用计算机实时控制光照、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环境因素,加速小麦的生长和繁殖。这一技术的引入使得育种过程得以大大缩短,提高了育种效率。

  守初心 担使命

  茹振钢团队深知,小麦育种事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农民服务、为农业增效、为农村发展。因此,他们始终将技术推广和农民培训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他们通过举办技术培训、田间指导、示范推广等多种形式,将先进的育种技术和种植方法传授给广大农民朋友,帮助他们提高种植水平和收益水平。

  同时,他们还积极与相关企业合作,推动小麦新品种的产业化发展。他们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和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帮助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通过产学研合作,他们成功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黄淮麦区的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作出积极贡献。

  面对未来,茹振钢团队并没有停下脚步。他们深知,小麦育种事业任重而道远。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小麦育种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他们将继续秉承“科技创新、服务三农”的宗旨,不断引入新技术、新方法,提高小麦育种的效率和水平。

编辑:张茜

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河南经济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豫ICP备20230035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