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测评”不应与利益挂钩

2024-10-18 18:34:33   来源:河南经济报

  ■河南经济报评论员 张百强

  进入一年一度的“双11”网购促销季,消费者面对海量的促销商品,有必要货比三家、综合考察。随着“种草”“真实体验”等概念兴起,一大批“第三方测评”网络账号走俏,吸引不少消费者购物时将其作为决策参考。中消协10月16日发布消费提示,“第三方测评”可以提供参考,也可能因“跑偏”“变味”而误导消费者,应理性看待互联网促销活动和商品测评类营销信息。

  所谓“第三方测评”,并不是官方检测机构,通常是指未取得国家检验检测资质认定的组织或个人,宣称通过自身测试、体验或引用对比专业检测结果、分析调研数据等方式,对商品的质量、设计、成分、性价比等方面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并将结果通过自媒体以图文、视频或直播的形式发布推广。这多被网友称之为“种草”。

  “种草”本来是件值得肯定的事情。对于消费者来说,能使其在信息繁杂的互联网购物平台上,精准快速地找到心仪的商品,避免“踩坑”,为其节省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对于商家来说,在“第三方测评”的加持下,犹如广而告之,在增加流量的同时提升销量。

  在流量为王的互联网时代,不少商家不惜代价紧盯能够提升流量的每一种可能。在“第三方测评”被更多人接受的当下,利益的黑手也悄然伸出,或者与测评博主勾连,让其在“测评”中捧一踩一,在吹嘘自家商品的同时,抹黑其他商品;或者下场披上“第三方”的马甲,看似“评测”,实则行广告之举,甚至误导消费者,让“种草”成为“收割”的工具。

  笔者看来,与利益挂钩的“第三方测评”,在一次次“跑偏”“变味”的误导中,失去了其原本公正的属性,损毁的是自身的信誉,侵犯的是消费者的权益,最终也必将被消费者摒弃。

  “种草”就要种好草。作为“第三方”,不应与利益方捆绑在一起,而要用公平的态度与科学的方法,对商品的质量、设计等方面进行比较,为消费者提供公正的评测结果。唯有如此,才能赢得口碑,起到一“种”多赢的作用。

  如何让“第三方测评”走得更远?需要监管部门下场,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规范测评机构的行为和资质。当然,对于捧一踩一、夹带广告私货的“第三方测评”,还要重拳出击,对发布虚假信息、误导消费者的行为施以重罚,斩断伸向“第三方”的利益之手,让其为商家、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公正、可靠的测评服务。

编辑:张茜

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河南经济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豫ICP备20230035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