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评论员 张百强
网购500克榛子,到手后发现只有144克;宣称每卷100只的垃圾袋,实际只有50只;5两的螃蟹实际只有3两多;40包大包装零食,到手却是迷你版小包装……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网购商品缺斤短两的投诉并不鲜见。
网购缺斤短两,“缺”的是诚信、“短”的是良心,不仅违背了公平、诚信交易的商业原则,更触及了虚假宣传、以次充好、欺诈消费者的法律原则。然而,网购又有其特殊性,首先由于无法接触实物,只能依靠图片、文章及买家评价来判断商品的好坏。而这也就给了一些不良商家“钻空子”的机会,商品重量、数量不足,定量包装商品数量与实际数量不符等问题时有发生。
缺斤短两成为消费者网购的新痛点,其原因在于消费者维权难度大。首先是证据收集难,包装不拆封不知道商品是否缺斤短两,而拆封后又破坏了证据,商家不认账、平台推诿,消费者徒唤无奈。其次是维权成本高,维权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要与商家或平台进行多次沟通,甚至需要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可结果有时又不尽如人意。再次是隐蔽性强,很多网购商品的缺斤短两问题具有较强的隐蔽性,消费者往往在收货时难以立即察觉,等到发现问题时可能已经超过了退货或投诉的时限,消费者也只能自认倒霉。
怎样消除这一痛点?笔者认为,这不仅需要监管部门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商家不法行为,震慑潜在的违法行为,遏制不良风气,更要在监管创新上下功夫,引入“公平秤”机制来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公平秤”是审视是否存在违法行为的“正义称”。笔者认为,可在网购过程中加入“公平秤”这一选项,匹配第三方专业机构,为消费者提供称重、验货、核实等服务。如此,不仅可以有效杜绝缺斤短两等不法行为,还能在发生消费纠纷时提供可靠的证据,最大限度地维护电商平台、商家、消费者等各方的合法权益。
“公平秤”是衡量是否公平交易的“良心称”。今年的“双十一”电商促销活动已经开启,电商平台要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为商家按上“良心称”,引导其进一步增强企业公平交易、诚信经营的社会责任意识,让“买买买”更加安心、放心、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