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评论员 温献伟
日前,北京市通报打击“职业闭店人”全国首案,2家闭店企业及3家涉案背债中介机构、2名闭店人被立案调查,查处虚假登记、协助虚假登记等违法行为,罚没金额合计65.58万元。
不少人对于“职业闭店人”并不陌生。近年来,在某些预付式行业中,“职业闭店人”可谓暗影丛生,出没频繁。表面上,他们使用的是合法手续和形式,但实际上,却是通过“策应”和“周旋”,帮助无良企业“跑路”,从中牟取不义之财。
有人调侃,“职业闭店人”似乎快成了一种新型“职业”。这种调侃背后,一方面表明“职业闭店人”现象已有做大做强趋势;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也存在网友对相关监管强力介入的呼唤与渴望。因此,作为全国首案,北京市的相关通报无疑具有标志性意义,不仅为各地打击“职业闭店人”提供了司法标杆和参考,也在强大震慑之余,展示了执法部门打击此类现象的“零容忍”态度和坚定决心。
“职业闭店人”侵害的是消费者和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败坏的是行业信用和形象,破坏的是行业经营秩序和健康良好的消费环境,严厉打击“职业闭店人”,需要双管齐下,打防并举——
从日常监管角度而言,需要建立常态化预警机制,强化预付式消费领域的监管。特别是在企业变更、减资、破产清算等方面,相关部门要切实把好关,筑牢防线,加大惩治力度,不给别有用心之人以可乘之机,以此逐步斩断黑色产业链。从源头防治角度来讲,不妨引入和建立第三方资金托管机制,为消费者和企业员工自身利益给予“托底”保障,避免因资金挪用和企业“跑路”带来的交易风险。
“职业闭店人”全国首案,或将拉开全面整治预付式消费领域痼疾的帷幕。这起案件再次深刻表明,法治社会,绝无法外之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诸如“职业闭店人”之类试图挑战和逾越法律底线者,都将反噬其身,落个“害人终害己”的可悲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