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金艳 张建涛
“周口三川交汇、一河穿城,因水而生、因港而兴,既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也是一座产业发展迅速、充满生机活力的新兴临港城市。”10月30日,在河南省委宣传部召开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系列主题周口专场新闻发布会上,周口市委副书记、市长詹鹏向记者介绍,近年来,周口市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推进“十大建设”,以“十二个紧盯”促发展,以“五个清单”抓项目,以“七个专项行动”强基础,高质量发展迈出了坚定的步伐。
强化创新驱动引领
“我们着眼于增强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活力,始终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周口建设的核心位置,坚定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华山一条路’。”詹鹏介绍,周口市围绕创新平台建设,国家级高新区创建取得重大进展,6个县区开发区创成省级高新区、数量位居全省第二,11个开发区创新中心全部建成投用,智慧岛入驻实验室、创新企业300余家,已成为引领周口市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
在培育创新主体上,周口已有创新型中小企业122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77家、瞪羚企业1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81.4%,科技创新已成为广大企业的普遍共识、实际行动。
同时,周口市还紧紧扭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这个主攻方向,生物可降解材料、生物医药、智能零部件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连续两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态势;现代食品、汽车零部件、特种钢材等十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集聚,并通过引培龙头企业“一个点”,连缀产业链“一条线”,激活新兴产业集群“一大片”。
率先建成农业强市
“我们坚持率先建成农业强市,坚决扛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粮食总产量连续六年保持在180亿斤以上,稳居全省第一位。”詹鹏介绍,周口已建成省级以上研发机构46个,引入许为钢、张新友等多名院士,开展种质资源关键技术攻关,形成了以周麦、周豆为代表的农作物新品种“周口矩阵”。
周口市还坚持从“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破题,大力发展粮食精深加工业,355个国、省、市、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乡镇全覆盖,培育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9家、省重点龙头企业79家,辐射带动120万农户就业增收。
与此同时,周口结合实际创造性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大力开展农业强市“七个专项行动”,县域医共体建设成效显著,医共体改革的“周口样板”叫响全国;乡镇驻地实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七种模式”在全国推广,乡村振兴周口之路越走越宽。
打造国家区域中心港口城
为抢抓国家支持内河航运加快发展和我省支持“两河两港”建设叠加机遇,周口已建成了8个规模性港口作业区、97个泊位,开通32条国内外集装箱航线,沙颍河航道提升工程即将完工,中心港200万标箱智能化港口加快建设,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占到全省的80%以上,周口港已成为河南省乃至淮河流域规模最大、靠泊能力最强的内河港口,“公铁水空”四位一体的现代物流体系正在形成。
良好的航运条件带来产业的加速集聚,周口钢铁、益海嘉里等一批临港偏好型产业建成投产,绿色智能船舶、新型储能制造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开工建设,临港经济蓬勃发展,传统的内陆城市正在加速蝶变为对外开放新高地。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周口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太昊伏羲陵旅游区创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寻根问祖的圣地。《道德经》开创中国哲学思想先河,鹿邑老子故里成为老庄元典文化的溯源地。
金丝猴食品、锅圈食汇等工业旅游基地成为跨界旅游的新看点、新热点。周家口南寨、黄泛区农场场部等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正在以崭新的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中国杂技之乡”的文旅名片越擦越亮。今年前三季度,周口市接待游客数量、旅游收入同比分别增长49%、55%。
“我们深度融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国最早的‘方形城’平粮台城址、年代最早的‘粮仓城’时庄遗址,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詹鹏介绍说,“我们统筹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有机更新,周家口南寨、黄泛区农场等承载了中原人民历史记忆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正在以崭新的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
詹鹏表示,周口市将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人一之、我十之”的竞进姿态、“一天当作两天用”的拼抢状态,坚定扛牢经济大市勇挑大梁的政治责任,为现代化河南建设作出更多周口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