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评论员 张百强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电动自行车充电收费各种“乱”,电动车充电一次的费用从一两元到四元不等,不同品牌的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收费标准不一,有的按充电时长收费,有的按时长和功率收费,还有的必须先充值一定金额后才能充电,且很多费用明细都未进行公示。
收费标准不统一、不透明,价格高,没有按照充电电费与服务费分别标示计价的规定实施……这是电动自行车充电行业的“乱”,也是电动自行车主的无奈。
“充一次电要好几元,究竟充了多少度电也不知道,而且价格不统一,不知道究竟怎么算的。”报道中,群众对电动自行车充电收费事项“一问三不知”,可谓一笔“糊涂账”。但在笔者看来,这却是电动自行车主的没得选,对于众多普通家庭来说,电动自行车是其近距离出行的重要选择,既方便又快捷。同时,为了安全,电动自行车不能入户充电、不能“飞线”充电,充电桩便成了唯一的选择。
在此情况下,人们对于充电的刚需,成了充电桩运营商们“猖狂”的资本,“满足民生需求”也成了牟取利益最好的“遮羞布”,毕竟是“卖方市场”,一切由商家说了算。
然而,在国内3.5亿辆的社会保有量面前,电动自行车充电这件日常小事成了民生大事。同时,仅按照充电时长进行粗放式“打包”收费或者刻意隐藏充电费用明细,让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支付相当于居民用电六至七倍的充电费用,是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行为。因此,电动自行车充电这笔“糊涂账”必须做成惠民利民的“明白账”。
电动自行车充电收费不规范,其原因在于缺乏专门的、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没有严格的惩罚机制。笔者认为,针对这一行业,应尽快出台相对应的法律法规,让行业有法可循,让监管有法可依,引导行业向着服务人民、方便大众的方向发展。对于市场监管部门,还应加大监管力度,严惩以“糊涂账”形式牟利的行为,用严执法、强威慑倒逼从业者严格执行相关规定,进一步规范电动自行车充电收费行为,切实保障居民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