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齐“培训贷”乱象背后的监管短板

2024-11-05 10:33:07   来源:河南经济报

  ■河南经济报评论员 温献伟

  近日,媒体调查发现,近期,“培训贷”乱象有所抬头。一些不良培训机构以提供高薪就业机会为幌子,诱导求职者特别是应届毕业生签订“培训贷”合同,支付高额培训费用。

  每年人才市场的春招、秋招时节,都是“培训贷”乱象的高发期。尽管这些年来,各地政府部门持续打出治理“组合拳”,积极整治“培训贷”乱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培训贷”违规违法乱象依然屡禁难除,其背后,表明地方相关监管制度还存在某些值得关注的“共性问题”——

  一是没有形成一个高效便捷的综合治理平台。“培训贷”乱象治理涉及多个部门,部门之间需要形成合力,协作推进。诸如金融监管部门、教育培训行政主管部门、市场监管部门等,亟待进一步打破信息壁垒,建立完善协调联动机制,以及畅通举报投诉渠道,以利于第一时间快速反应和介入,从源头遏制“培训贷”乱象死灰复燃。

  二是培训机构市场准入门槛不高,违规违法成本过低。这些年,各类就业培训机构遍地开花,涉嫌虚假宣传等乱象层出不穷,严重破坏了就业市场秩序和就业环境。但令人遗憾的是,一边是培训机构的大量涌入,一边是相关部门针对违规违法行为的处罚过轻。一“高”一“低”之下,导致不良培训机构和网贷平台有恃无恐,不惜碰线、踩雷。因此,提升市场准入门槛,加强就业培训机构资质审查,加大违规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都需要相关部门及早纳入议事日程。

  三是高校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中严重缺位。为毕业生就业保驾护航,高校肩负重要职责。高校应不断强化就业指导和服务,不能当“甩手掌柜”。一方面,高校应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普及“培训贷”的套路和危害,提升毕业生自我防范意识;一方面要全面加强校企合作、校地共建,积极为毕业生提供优质的就业培训课程,通过及时“补位”,实现对无良“培训贷”的有力“卡位”,让无良“培训贷”彻底没有立足之地。

编辑:张茜

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河南经济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豫ICP备20230035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