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了省农业科学院专家推荐的红薯新品种,采用了专家指导的管理技术,不仅降低了成本,一亩地还增产一到两成,与种植玉米相比,每亩地能增收400元以上。”11月1日,郸城县豫丹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雷兴致勃勃地介绍着今年的收成。当天,在郸城县胡集乡大舒庄,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县项目——甘薯新品种展示和特色栽培示范与推广现场测产会正在召开。
田间地头,一个个色泽红润、体态饱满的甘薯“跳”出地面,向人们尽情展示。农户们热情地和嘉宾分享他们丰收的喜悦(如图)。此次观摩测产会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精心组织,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周口市农业科学院、郸城县农业农村局等相关单位的专家组成了专业的测产专家组。相关企业代表及周边满怀期待的种植户代表,共同参与了此次活动。
作为全国产粮大县的郸城县,甘薯是其主要的农产品之一,发展甘薯种植具有显著的优势。
针对郸城县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方向和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及技术需求,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县项目为依托,实施了甘薯新品种展示和特色栽培示范与推广专题,加速当地甘薯新品种的更新换代,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为郸城县甘薯产业的蓬勃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测产现场,专家组采取了严谨科学的测产方法,详细记录了测试点内甘薯的产量、商品性等性状指标。同时,专家们还将甘薯特色栽培技术与普通种植模式进行了经济效益对比。测产专家组组长、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张勇跃郑重宣布了测产结果:引进的12个甘薯新品种中,郑红37和郑65-3表现突出,亩产分别达到2803.1公斤和2864.8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43.2%和46.3%。郑红23等大部分品种均表现出色,完全达到了预期目标,具有大面积推广的潜力。张勇跃还指出,使用的甘薯特色栽培技术相较于传统模式具有显著的优势,不仅节水省时,而且更方便管理。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薯类研究室主任杨育峰详细介绍了项目的实施情况。他提到,示范田共引进了包括郑红22、郑红23等在内的12个甘薯新品种,广泛应用了滴灌与水肥一体化、配方施肥及减肥增效、病虫草害绿色综合防控及减药增效、高效机械化作业等先进技术。同时还表示,希望通过院县共建项目的实施,能够进一步助力郸城甘薯产业的健康发展。
郸城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周鼎也对项目表示了充分肯定。他提到,通过郸城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和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的紧密合作,成功筛选出一批高产优质的甘薯新品种,并率先示范推广了滴灌与水肥一体化等技术,这些新品种、新技术在郸城县的种植示范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将向广大甘薯种植户们进行大面积推广。周鼎表示,将继续深化与该院的合作,共同推进院县共建项目,努力将优质的甘薯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到更多的种植户中去。
同时,参加测产观摩会的农户们也都连连赞叹,大家纷纷表示,在今年甘薯生长前期高温干旱、中期旱涝急转、后期高温高湿等不利气候条件下,新引进的甘薯品种整体还能生长健壮,并且获得了较高的产量,充分说明了优质新品种和栽培新技术是提高产量的重要因素。王苗苗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