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奔赴 都在书写同样的答卷

2024-11-11 10:22:30   来源:河南经济报

  ■栗凤娇

  有人说,时间可以冲刷记忆。但是,对于我——一个从业29年的新闻工作者来说,采访过的那些人、那些事儿总会一次次浮现在脑海中,成为永不褪色的回忆。

  也许是一种巧合,2000年10月16日我来到报社,当年国务院批准将11月8日定为记者节。自从有了记者节,每年的这一天,我都会沉下心来总结过去、放飞梦想……

  我曾经在报社工作过11年,见证了报社的发展。如今再次回到报社,发现报社发生了很大变化,工作环境变好了,队伍壮大了,处处充满生机和活力。大家每天读书,摘抄精彩片段,认真分享读书感悟,不断提升自我价值。此情此景,我的工作激情瞬间被点燃,往事历历在目:第一次单独外出采访,我胆怯、我无助,自己比被采访对象还要紧张;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变成铅字,我激动、我兴奋,一篇500多字的文章刊发后反复阅读;第一次拿到记者证,我骄傲、我幸福,激动的泪水不经意间夺眶而出。

  作为记者,吃苦耐劳、无私奉献是我们应有的本色,加班加点是我们经常性的工作。既然从事新闻工作,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承担起社会发展观察者、记录者和守望者的历史职责。即使地震到来、疫情暴发、暴雨来袭,我们也要勇敢向前,因为我们是记者。无论如何艰难、如何危险,我们都没有理由退缩。

  “5·12”汶川地震两周年之际,为全方位报道四川灾后重建情况,报社派我深入一线采访,我暗暗告诉自己:“一定干出个样子来,不能给报社丢脸。”就这样,我迈向工地、走进板房、深入学校、踏进医院……白天采访,晚上写稿子,每天忙到凌晨两三点,先后发了两万多字的系列报道,被河南省委宣传部评为“高产记者”。

  作为记者,我们弘扬社会正气,我们把握开拓创新的时代脉搏。每写一篇稿子,我们都要先感动自己,再感动他人。

  2010年5月12日,在北川老县城的一片废墟中,5名失去丈夫的年轻女子带着年幼的孩子(有的孩子是遗腹子)一起祭拜亲人,她们撕心裂肺的哭喊声使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震撼,我悄悄地跪在她们身后泣不成声。晚上写稿子时,依然泪流满面。

  作为记者,其实我们也很快乐。采访中,我们会和许多陌生人交流,聆听他们的成功经验,体味他们的酸甜苦辣,我们在不懈的努力中享受职业带来的快乐。

  作为记者,我深感责任重大。在此,我郑重承诺:无论在台前还是幕后,我都会大力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用实际行动履行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力求向广大读者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编辑:张茜

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河南经济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豫ICP备20230035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