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吉娜
“这是一次重大科研成果的突破,有效缓解了新能源行业面临的锂资源‘卡脖子’和成本大幅波动两大痛点,保障了我国新能源产业战略安全和独立性,为实现‘3060双碳’目标提供强有力支撑。” 武汉大学教授、长江学者、尧山实验室合作专家曹余良在11月9日上午尧山实验室科研成果发布会上说。
钠离子电池已落地可入市
曹余良介绍,尧山实验室光储充一体化示范项目采用绿色环保的太阳能作为能源,以创新引领的新型钠离子电池作为储能载体,以尧山实验室局域微电网为示范园区,实现绿色低碳的源网荷储一体化工程示范。
项目基于尧山实验室已有钠离子电池研发成果,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落地国家大力倡导的新型储能系统示范工程,对促进钠离子电池储能在河南省乃至全国的应用推广都具有重大意义。
尧山实验室光储充一体化示范项目,整体区域长约45米、宽约7米。建设单立柱钢结构车棚一座,共10根立柱,钢结构车棚上铺设功率为540W光伏板,共110块,累计装机59.4kW;安装7kW交流充电桩6套、120kW直流充电桩1套;配置50kW/116kWh钠离子电池储能柜1套,二期将配备50kWh智能移动充电机器人一台,支持人脸识别、刷卡、扫码等充电方式,满足无充电桩车位的智能移动充电需求。
该项目采用光伏主配7kW低功率充电桩模式。该模式下,光伏与储能及电动车达到平衡,日均发电量240kWh,可以满足全绿电5~6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零碳充电。
考虑到商业推广模式,以90kW光伏配置200kW/400kWh储能为例,项目布局10根120KW的双枪快充充电枪商业充电站,20个车位,预计占地面积500平方米,预计总投资270万元。按照每度电收取0.3元充电服务费、每日充电4000度计算,每年充电服务费收入42万元。另光伏年发电99000度,按照0.55元/度实现消纳,年收入5.445万元;储能一充一放,(放电深度90%)年放电126000度,按照0.6元/度的价差计算,年收入7.56万元,项目投资回收周期为4.9年。
盐建筑装饰材料将成行业“明星产品”
平顶山学院副校长、尧山实验室副主任米立伟教授发布了盐建筑装饰材料科研成果,基于叶县得天独厚的盐矿资源,深入研究盐材料的多重性能和潜在应用方向,力求将传统资源转化为现代建筑的新型材料。
米立伟介绍,轻质高强结构性建筑盐材料产品具有环保性与可再生性、杀菌和抑菌、独特美观、轻质高强、优异的耐腐蚀性与防水性、防火与耐久性等优势与特色,产品的市场应用前景广阔。同时,该材料产品具有一定的透光性,这一特性在装饰材料中极为罕见,可以为高端建筑或特殊设计项目提供独特的视觉效果。
例如,建筑盐材料可用于灯光墙、隔断等装饰中,形成柔和的光效,与市场上的常规装饰材料形成鲜明对比。
与以石材、金属、塑料等不可再生资源为基础的建筑材料相比,建筑盐材料是基于可再生的天然矿产资源开发而成,其制造和使用过程对环境的负担相对较小。这为客户和市场提供了符合可持续发展趋势的选择,进一步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此外,在注重材料质量的基础上,该产品还具备灵活的生产能力,可以根据客户需求进行不同规格、形状及颜色的定制化生产。这一优势使得建筑盐材料在市场上拥有独特的适应性,满足高端建筑和个性化设计需求。
“预计未来5~10年内,建筑盐材料将凭借其独特的性能、自然美观及良好的性价比,成为建筑装饰材料中的明星产品。”米立伟说。
为平顶山市聚力打造“材料之都”提供坚实支撑
“尧山实验室作为新材料领域布局的省实验室,是河南省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成立以来便肩负着推动新材料领域科技创新的重任。尧山实验室紧密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材料强省建设需要,以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为主攻方向,不断开展战略性、先导性科学研究及共性基础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令人注目的科研成果。”河南省科技厅总工程师高拓介绍。
据了解,尧山实验室是河南省实验室,总部设在平顶山,由平顶山市委、市政府主导建设,河南省科学院、平顶山学院牵头,联合郑州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河南中宜创芯发展有限公司等高校、科研院所、龙头骨干企业组建。
尧山实验室面向国家“材料强国”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和前沿新材料领域,开展战略性、先导性、前瞻性重大变革性技术攻关及共性基础研究,围绕第三代半导体(SiC)材料及功率器件规模化、先进碳化物陶瓷基复合材料、尼龙及高分子成型加工三个方向,旨在打造新材料领域一体化综合性创新高地。
目前,尧山实验室汇聚多个由院士领衔的研发团队,吸纳包含国家杰青、长江学者在内的研究人员180余人,融合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12家。在引才政策激励下,已收到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的博士简历百余份。
“一年来,尧山实验室紧紧围绕我市‘7群12链’产业发展现状,大力开展战略性、先导性科学研究及共性基础研究,取得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目前,尧山实验室已初步形成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先进碳化物陶瓷基复合材料和尼龙新材料3个特色研究方向。”平顶山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许红兵说。
许红兵介绍,作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而谋划建设的重大创新平台,尧山实验室瞄准新材料领域科技前沿和产业需求,探索优化体制机制,高效集聚创新资源,开展原创关键技术攻关,为平顶山市聚力打造“材料之都”提供坚实支撑。
目前, 尧山实验室已精准对接新材料前沿领域,聚焦航空航天用第三代碳化硅纤维和高分子热塑性复合材料,重点推进“KD-SA高耐温烧结型高结晶第三代碳化硅纤维产业化项目”和“航天用高分子热塑性复合材料快速成型项目”的转化落地。
尧山实验室还发挥尼龙产业发展优势,与河南平煤神马聚碳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开展“以塑代钢”、改性塑料换代升级技术开发;与河南泰田重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开展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改性研究,合作开发的碳纤维车轮已完成初步制造,计划在宇通客车上进行试用。
依托各类转移转化平台,尧山实验室科技成果不断落地开花,已与平顶山市卫东区河南省电子半导体产业园共建了尧山实验室成果转移转化基地,与叶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共建了尧山实验室中试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