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入市”唤醒“沉睡”土地资源

2024-11-12 11:24:35   来源:河南经济报

  ■河南经济报记者 杜美丽 通讯员 陈吴陆

  “多亏了深化改革的新政策,让老家的废弃宅基地‘活’了起来。我拍了近10亩地,立即投资建设了一栋面积两万平方米的综合厂房,马上就能投产了。”近日,远在北京的史鹏说起家乡郸城县胡集乡大史村村口那栋已经落成的电气公司综合楼,电话那头的他满是高兴劲儿。史鹏口中的新政策指的是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作为全国试点县,郸城县首批5宗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经过入市招拍挂后,电气公司、康养中心等项目陆续落地,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潜力股”。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即包括农村小片荒、废弃宅基地及集体闲置土地等在内的生产经营性土地使用权以有偿方式进入土地市场交易的行为。此举能有效解决农民大量进城后闲置土地增加、农村集体存量建设用地“沉睡不醒”无法他用的问题,是变废为宝的有效途径。2023年,自然资源部印发了《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方案》,郸城县被确定为全国352个试点县市之一。

  该项工作开展以来,郸城县对全县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进行摸排,排查出可使用商业用地1939亩、物流仓储用地288亩、工业用地2331亩、采矿用地1517亩。今年年初,该县成功将5宗(共40.94亩)土地的使用权进行交易,成交金额663万元。

  史鹏是河南省首批尝到这项改革甜头的企业家。作为在外郸城籍成功人士,他在北京经营着一家公司,从事电气设备的生产与销售。史鹏早就有回乡设立分公司的想法,一直因厂房选址问题而发愁。如今,他如愿以偿。

  受益于此项改革的不只是史鹏这样的企业家,还有村民和村集体。郸城县自然资源局局长王萌介绍:“土地交易后,成交总价款去除土地补偿款、土地平整费用、地上附着物拆除费等支出并缴纳土地增值收益调节金后,剩余入市收益原则上全部留归村民和村民小组集体所有。而且,企业的落户必然带来就业,像史鹏的电气分公司就能安排70多位乡亲就业,人均月工资可突破4500元。”

  当前,郸城县的试点改革还在持续推进,另外5宗74亩土地已完成前期入市手续,即将挂网交易。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变废为宝,为周口市乃至河南省创造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郸城经验”。

编辑:张茜

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河南经济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豫ICP备2023003560号